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盖煜
7月的乌鲁木齐骄阳似火,却挡不住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游客的热情。

大巴扎景区熙熙攘攘的游客。(7月10日摄)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7月10日,“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持续深入。由乌鲁木齐晚报社(乌鲁木齐晚报集团)、乌鲁木齐广播电视台(乌鲁木齐广播电视集团)、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刚开业不久的乌鲁木齐大巴扎步行街二期“疆来城”文商旅综合体。这里人头攒动,丝路集市欢歌阵阵,美食街香气诱人,一幅生动的文旅画卷正热烈铺展。

7月10日,在大巴扎景区,来自上海的游客在打卡点拍照留念。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刚踏入“疆来城”,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李东辉便被丝路集市的盛况吸引。近20家非遗工作坊内,游客们兴致勃勃地体验着各种传统技艺。在艾德莱斯绸坊,几位游客正跟随非遗传承人学习纺织,彩色的丝线在他们手中逐渐幻化成绚丽绸布。
“太神奇了!没想到普通丝线能变成这么美的布料。”来自上海的游客王萃边学边赞叹。
不远处的新疆十佳服装设计师、绸如戈品牌创始人欧音草力孟,正在蒙古族非遗馆展示蒙古族刺绣技艺。这项传承百年的文化瑰宝,于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7月10日,在大巴扎景区,参与“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的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盖煜(左),正在采访新疆十佳服装设计师、新疆绸如戈品牌创始人欧音草力孟。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不同于苏绣、湘绣的婉约,蒙古族刺绣风格凝重质朴,充满草原气息。它能在软面料上绣,也能用驼绒线、牛筋线在羊毛毡、皮靴等硬料上创作。看这件男士外衣,带刺绣又带压边,堪称我们的‘天花板’作品,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欧音草力孟展示着一件手绣男士外衣,衣袖上的图纹采用贴绣针法,布料剪裁成图案后直接缝制,形成浮雕般的立体效果。
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保娜认真记录着这些精美服饰,她表示要将这些珍贵的非遗作品带给更多昌吉观众。
“疆来城”的城市候机厅是另一大亮点,陈列的国产ARJ21支线客机模型吸引游客驻足。“未来这里将提供值机、行李托运等一站式服务。”乌鲁木齐天山区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宝建介绍道。

7月10日,大巴扎景区开街仪式,演员跳起欢快的舞蹈。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据悉,“疆来城”文商旅综合体占地2.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超4.5万平方米,整合原有三大区域业态,构建“四大创新业态+七大主题广场”格局。自6月28日开业以来,其独特魅力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助力大巴扎步行街从“旅游中转站”升级为“深度体验目的地”。
走出“疆来城”,大巴扎步行街同样熙攘。美食街上,艾山江架子肉店的麦尔旦·玉素甫正热情招呼客人:“架子肉、羊排、馕坑烤鸡都很火,光馕坑烤鸡一天就能卖几百只,高峰时上千只!”

7月10日,在大巴扎景区,游客排队购买百年手工鲜乳冰淇淋。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不远处的伊琳娜手工冰淇淋店前排起长队。商户艾斯玛·库尔班江介绍,最具特色的是“观光塔冰棍”——将新疆国际大巴扎观光塔造型融入解暑冰品,让游客消暑打卡两不误。
新疆国际大巴扎及步行街上,这样的火爆商户比比皆是。乌鲁木齐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25年暑假,新疆国际大巴扎跻身乌鲁木齐十大热门景区。这背后是乌鲁木齐文旅IP的持续升级:“骄阳看雪 乌鲁木齐”“乌鲁木齐 马上旅游”深入人心,今年新推的“西部歌城 乌鲁木齐”更添一把火。
乌鲁木齐的文旅热潮也辐射至周边,昌吉便是典型受益者。游客晨逛大巴扎、午品美食,下午即可转场天山天池赏景,“一日游两地、体验各不同”的文旅闭环已然形成。

7月10日,在大巴扎景区,来自成都的游客体验制作沙煮馕咖啡。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互动不止于景点串联,更在活动联动。乌鲁木齐即将举办的2025新疆超级草莓音乐节、周华健“少年的奇幻之旅3.0”、张杰“未·LIVE—开往1982”巡演、第七届中国新疆国际民族舞蹈节等大型活动,吸引众多昌吉游客;昌吉的特色文旅活动同样深受乌鲁木齐市民青睐。
“乌昌两地文旅互动日益紧密,资源共享、客源互送,形成双赢格局。”保娜说。
从乌昌文旅的蓬勃互动,可窥见全疆70年文旅产业的巨变。70年前,交通不便、景点稀缺的新疆鲜有游客问津;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文旅产业成为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7月10日,在大巴扎景区,参与“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活动的两地记者正在采访。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的数据是生动注脚:自7月3日起,单日旅客吞吐量连续多日刷新纪录,7月5日更达10.3万人次。各航司加大宽体机运力,暑运期间宽体机日保障峰值预计将达170至180架次。
全疆文旅基础设施亦不断完善,从昔日的土路泥房,到如今的现代化景区、文商旅综合体,新疆正实现从“旅游中转站”向“深度体验目的地”的华丽转身。

7月10日,在大巴扎景区,参与“博格达峰见证”自治区成立70周年乌昌两地全媒体联动大型采访的昌吉州融媒体中心记者李东辉在拍摄短视频。记者迪丽娜尔·加力肯摄
“‘疆来城’用非遗讲好新疆故事,成为展现多元文化的重要窗口,这正是新疆70年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缩影。”朱宝建说。
从大巴扎步行街与“疆来城”的热闹场景,到乌昌两地的紧密互动,再到全疆70年的文旅蝶变,我们见证的不仅是产业的腾飞,更是这片土地涌动的活力与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