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树立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深化南海区义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推动南海教育高质量发展,5月9日,南海区教育局召开2025年南海区义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会议。
南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文川表示,教育评价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区建设成效,要扎实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遵循教育规律,以全面客观的监测数据,精准服务教育质量提升和教育教学管理改进。

南海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钟文川讲话
以系统思维 促育人方式变革
会上,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质量监测评估室发布了《以系统思维,促育人方式变革——2025年南海区义务教育学业质量监测结果分析报告》。

南海教育一直遵循面向全员、人人出彩的学生评价和发展理念,并渗透在课程、教学和评价等育人关键环节。报告结合课程、课堂、教师、学生等评估教学质量的多维视角进行详细解读。
“要秉持学生能力增长观,力促班级间携手并进”“教师与学生共情共创,建立共同体式、可信赖的师生关系”“要滋养学生的好奇心、胜任感、自主性”“允许学生跌倒,教会学生反思,引导学生站起”……相关负责人以数据立言,对学校、教师提出了发人深省的建议,引发现场教育工作者们的共鸣。
提升关键素养 主动适应未来
以评价撬动育人方式变革,南海区前瞻性地推行多项对学生关键素养的监测,对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进行了科学评价。
2015年,南海区全面启动科学素养监测;2016年,开展学生艺术素养监测;2018年,学生阅读素养监测也全面推行并逐渐成为区域教育质量监测的品牌项目。近年来,南海区在国际评估项目、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致力于阅读、数学、科学、数字、艺术等五大关键素养提质的监测评价体系,全面提升学生未来发展的适应力。
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学研究室发布了《提升关键素养,主动适应未来——南海区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数学、科学素养监测报告(2024-2025)》。

报告建议,要重视学段贯通、学科整合的阅读课程建设,避免用机械的解题训练替代个性的阅读体验;要提升“问题解决力”,建设指向数学应用的校本课程,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要保障资源供给,配齐科学教师和仪器,落实必做实验。
南海区关键素养测评体系的构建,重点强化了学生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的考查,对引导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
主动自觉 引领学生成才
教师是影响学生学业质量和关键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名师、名校长作为教师队伍中的关键少数,是推进教育改革的核心力量。
2023年,南海区有10名教师获评正高级职称,2024年数量达到了22名,名列全市前茅。南海区教育领域领航人才的良好发展生态如何构建?南海区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南海区教师发展中心)教师发展部相关人员通过报告《走向卓越:南海区教育领域领航人才专业发展报告——基于南海区第六届学科名师及名校(园)长的中期考核分析》进行了解答。南海区统筹开展教师成长规律与路径研究,总结出具有普遍性和指导性的成长规律,形成了清晰的教师专业发展路线图。
报告还指出,“主体自觉是教育家型教师、校长成长中的关键因素”,要在教师发展评价中融入教育家精神,培育典型榜样,并通过榜样力量激发精神伟力,最终实现教师成长的主体自觉,更好地引领学生成长成才。

会上,南海区教育局为2024—2025学年度南海区中小学生语文·英语阅读素养培养先进单位以及2025年南海区初中教育高质量发展先进学校进行了授牌。
自2021年始,南海区已连续五年发布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2024年,南海《中小学教师育人能力研训、监测和评价》等4个项目,列入省级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典型经验,位居全省区县级之首。
钟文川要求,要持续深化义务教育评价改革工作,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念和选拔标准,强化学生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数字素养等关键能力提升,防止和纠正“分数至上”倾向,让教育教学工作真正回归“立德树人”初心;另一方面,要充分激发办学活力,遵循教育内在规律,坚持改革创新,积极稳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改革,推动学校依法治校、依法执教,切实提升基础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会议强调,要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责任担当、更实的工作举措,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完善“美好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为全面打造现代化活力新南海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支撑。
文/南海融媒记者 黎小燕
通讯员 林海鸼 霍紫莹
图片由通讯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