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面临的新的时代课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应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何以能:两者深度耦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历史积淀,其精髓与新质生产力的内质多有耦合之处,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助力新质生产力提升的深层逻辑。
一方面,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义是革故鼎新、以新促质,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创新精神深度耦合。我们的祖先很早就深刻认识到“变易”是宇宙的根本精神,故而主张因时就势积极变革。《周易》思想精髓就是变革、创新,提出“日新之谓盛德”“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强调应时以变、不断改革进取才是长久之道;《礼记·大学》中记,商汤刻《盘铭》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自励,表达及时反省、不断革新的价值追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宣扬的这种创新传统与精神,本然契合新质生产力的创新内涵要求,二者在这点上的深度耦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为新质生产力形成提供源动力的基础。
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追求绿色低碳、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与中华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万物并育”思想耦合。新质生产力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以更少的环境资源代价取得更大的经济社会成就。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大势中,全球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密集涌现,以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物联网等为标志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合成生物学、基因编辑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技术,以清洁高效可持续为发展目标的能源技术,融合数字化、新材料的现代制造技术,正加速推动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质生产力将生态系统纳入经济社会系统,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要求社会生产活动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种绿色发展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智慧高度契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构建和谐共生理念的时代表达,当然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具体体现。
再者,从新质生产力要素层面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精神内核,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现代新型劳动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产力理论有三个关键要素——劳动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核心要素与能动主体,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生产力跃升的第一资源。科技的现代化必须基于人的现代化,发展新质生产力,离不开具备相应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的现代新型劳动者。现代新型劳动者不仅需要掌握信息化、智能化现代科学技术,更需具备厚德载物、胸怀天下的家国情怀,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的进取精神,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高尚品德,以及竞争合作、知法守法意识等现代精神素质。这就需要萃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超越时空、富有人文情怀与时代价值的精华,为现代新型劳动者注入“新质”,为新质生产力的跃升提供价值支撑与道德规范。
何以立:两个前提条件
社会文化与生产力发展紧密相连。社会文化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会促进技术革新运用和生产力水平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物质技术手段提供直接支撑,更需要依靠精神力量提供持久的内在源动力,还需要社会心理、文化制度层面的支撑。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两个前提条件。
一是从人才培育层面,需要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所需的现代新型劳动者有何特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赋能这些特质的形成。
人是文化传承发展与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传统人才观注重科学文化、专业技能和身心体能三大素质,现代人才观尤其关注思想道德、心理行为和潜在能力三大素质。思想道德是激发人成长的源动力,引导着才能发挥作用的方向;心理行为素质是主体行为的调节器与稳定器,制约主体行为的优劣成败;潜在能力是人的现实活动能力的潜在状态,是人自身活动力量的内在源泉。研究表明,现代人才观关注的三大素质更具有穿透力与持久力,在现代新型人才素质结构中处于核心与主导地位。
基于这种现代人才观,不难发现,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现代新型劳动者,不仅需要具备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高新技术这类外显的社会性素质,更需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心理行为习惯与潜在能力等内隐的基本素质。而良好的内隐素质的获得,需要人们积极传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与道德准则,并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通,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化作经常,这样才能展现绵绵不绝、与时俱进的强大精神伟力与科技创造力。
将发展新质生产力融入新时代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战略,在重视现代新型劳动者的科技含量的同时,赋予其更深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与价值观念,能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源源不断的思想资源与文化动力。
二是从文化制度层面明晰,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社会文化心理、管理制度等哪些层面的革新,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在哪些方面、多大程度上为促进新质生产力要素的培育提供支撑。
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等层面的创新,还包括社会文化心理、管理制度等层面的革新。中华传统文化中有关管理实践的思想,如儒家的修齐治平,道家的无为而治,法家的以法治国与法、势、术谋略思想等,对现代管理思想和实践有着深远广泛的影响。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就推动社会管理制度革新而言,要构建现代中国管理哲学的理论体系,既要深入梳理与反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管理哲学与模式,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管理实践经验,扬长避短,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为劳动者创造适宜创新发展的良好工作文化生态与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切实促进新质生产力的提升。
何以为:两个实践维度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其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使之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文化支撑。
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文化兴盛是一个民族发展与强盛的基础。新质生产力不仅意味着新技术、新产业的大量涌现,更意味着社会制度、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在文化层面,始终强化文化强国战略,要把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一个战略支撑,发掘其中富有恒久意义和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赋予中国式现代化深厚底蕴,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提升提供持久、坚实的人文支撑与强劲的精神动能。
其二,积极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不竭的精神源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营养,很大程度能决定现代新型劳动者综合素质提高的方向与高度。要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为新质生产力发展与壮大注入不竭的精神源动力。比如:充分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革故鼎新的基因,将之纳入培育现代新型劳动者综合素养的体系,无疑会有效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开拓进取意识,增强他们对科技创新追求的自主性。比如,继承与弘扬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的主基调思想以及“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丰富现代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绿色健康生活的理念,使之融入新型劳动者必要的素养体系,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快速培育发展的价值准则。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强渗透性与高引领性,可以推动现代新型劳动者综合素养的发展。因此,在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战略进程中,我们需要重新审视自身文化传统并对之进行现代性转化,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营养,赋予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新内涵,以推动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升、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形成,助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壮大。
(作者单位分别为:中宣部宣传舆情研究中心,福建教育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