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和大家聊了府前街的前世今生。作为宁波历朝历代的政治中心,在清朝府桥街又演化成宁波的教育中心。这一切都与我们今天要聊的这位有关,他便是宁波现存的唯一古衙门,督学行署。

府桥街66号,有一座五开间的硬山顶建筑。门上方置有“督学行署”匾。所谓“督学”,是朝廷派往各地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教育行政长官,掌一方学校教育之政令,及按期巡视所属各级儒学、考核教育等事。又称“学政”,也俗称“学台”、“大宗师”。“行署”是指学政大人在省内各府巡视时的临时办公地方。学政的地位和各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总督、巡抚平级,知府以下官员对学政都需要执属员之礼。所以简单点说,督学行署就是主管教育的钦差大人过来时办公的地方。

既然说到这儿了,那今天的涨知识时间就和大家理理这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吧,看看我们经常说到的“三甲”是怎么产生的。
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与殿试。请记住下面这句话,童生院试考秀才、秀才乡试考举人、举人会试考贡士、贡士殿试考进士。
一般在院试考试之前,还要经过县试和府试,就跟咱们现在说的“海选”差不多。县试在各县进行,由知县主持。通过后进行由知府主持的府试,通过县试、府试的便可以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由学政大人主持的院试了。
院试由“钦命提督学政”主考,就是在督学行署里办公的那位。所有通过院试的童生都被称为秀才,这就算是有功名了,公堂之上不需要下跪。
秀才进一步晋升的途径是乡试,乡试在各省省城的贡院举行,通过了乡试的,便成为了举人,接下去就有资格参加全国性的会试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京赶考”。
会试在京城的贡院举行,由礼部主持,通过会试之后,就可以算是进入“决赛”了,再往上便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殿试出榜分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取总成绩前三名,就是我们很熟悉的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为一甲之后,赐进士出身若干人,以此类推,再往下就是三甲,为赐同进士出身若干人。人数比例大家可以理解为一个班级里考上了“本科线”的那些人,只是里面又分了“一本,二本和三本”。进入三甲的都泛称“进士”,有点像如今考上了公务员,就是有资格可以为人民服务了。
在乡试,会试,殿试都考了第一名的,叫做“连中三元”,在中国历史上的文状元中能连中三元的仅仅只有15人,什么叫牛人,这15个便是。

好了,这下整明白了吧,督学行署就聊到这里了,明天我们去前面的鼎新街,聊聊曾经的校士馆,以及当年发生在那里的一场混乱的府试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