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有这么一天,小明在准备考试,老师提醒说要区分易混淆的字。小明挠了挠头,心想:这有啥难的?早就滚瓜烂熟了。
结果没一会儿,就就遇到了“淆”字释义,他顿时傻眼了。这个字读啥?几声?啥意思?怎么用?小明一脸懵,越看越糊涂……
详解该字
含义与用法:
本义是指错杂、混杂、错乱的样子。在现代汉语中,淆”字常用来形容场面的混乱或者思想的混乱。如“混淆视听”。
在《康熙字典》中,“淆”字的解释为“混淆,浊水”,又指水名,河南阳城县东北山的淆水 。
字源与演变:
“淆”字的形态,它的字形结构为左右结构,左边是水字旁,右边是“肴”。
“肴”,读 yáo,《广雅》——肴,肉也。《楚辞》注:“鱼肉为肴。”开始肴指的就是鱼肉,后引申为做熟的肉类。如:菜肴、美酒佳肴。
《说文解字》,对“肴”字的含义进行了解释:“肴,啖也。凡熟馈可啖之肉,折俎,豆实皆是。”肴:指的是肉类食物。啖:吃的意思。凡熟馈可啖之肉:所有煮熟了可以食用的肉。
“淆”整个字的意思就是水中之鱼,鱼群多而杂乱,此字用来表 示水中的混杂。
读音:
这个字读作“xiáo”,声调是第二声。
文献考证
在《后汉书·黄宪传》中,就有“淆之不浊”的说法,形容水虽然被搅动,但不会变得浑浊,比喻人或事物即使处于纷扰之中,仍能保持清澈的本质。。这反映了古人对于清浊、真假、善恶的深刻辨析。
在诗歌中,“淆”字同样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在宋代诗人陆九韶的《试茗泉》中,有“淆之不可浊,凝然如自省”的诗句,用以表达诗人对于清浊自知的感慨。
清代弘历的《面水斋有会》中,“民犹水也古有言,澄淆之间应慎矣”,反映了治国理政的哲学思考。
“混淆视听”
意思是故意用虚假的、错误的信息或言论来迷惑人,使人无法分辨真假,从而影响人的判断力。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某些人或行为故意制造混乱,误导公众。
成语“混淆视听”的出处是《三国志·袁尚传》裴松之注:“如此之类,正足以诬罔视听,贻误后生矣。”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混淆视听”这个词反映了人们对真假的斗争,以及对清晰认识事物的追求。它说明了一种社会现象,就是总有人或者一些集团想通过各种花招来迷惑大家,实现他们自己的目标。这种事在历史上经常发生,不管是古时候的争权夺利,还是现代的信息战,都能找到它的痕迹。
例句:
面对那些混淆视听的言论,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出正确的判断。
他们广布谣言,企图混淆视听。
文化底蕴及内涵
“淆”字反映了古人对事物复杂性的认知和描述。它还承载着古人对于事物本质探究的精神。
“淆”字在古代文献中的使用涵盖了哲学思考、治国理念、自然景观的描绘等多个方面,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字义深刻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