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着我们的《说文解字》课程,本课只讲“肉”部的一个汉字:“脩”。“脩”是现代汉语三级汉字,因为在古汉语中,“脩”常与“修”通用,故“脩”也算是高频使用的汉字。
脩。读音有四个:
(一)xiū。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出的解释是:“脩,脯也。从肉,攸声。”形声字。本义是干肉。
关于“脩”的字形,金文中,“脩”字从食,攸声。戴家祥《金文大字典》:“古文字从食从肉可通,如《说文》五篇‘饪’古文作‘[月壬]’等等。”
《周礼·天官·膳夫》:“凡肉脩之颁赐,皆掌之。”郑玄引郑司农云:“脩,脯也。”凡是王用牲肉和肉干颁赐群臣的事,都由膳夫掌管。
《正字通·肉部》:“脩,肉条割而干之也。”《说文解字》以“脯”训“脩”,实际上二者略有区别。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膳夫》大郑注曰:‘脩,脯也。’按,此统言之,析言之,则薄析曰脯,捶而施姜桂曰段脩。”这里的“段脩”,即“锻脯”,即加香料制成的干肉。
《周礼·天官·内饔》:“凡掌共羞、修、刑、膴、胖、骨、鱐,以待共膳。”郑玄注:“脩,锻脯也。”预备各种美味、腶脩、铏羹、大肉片、不干的咸肉、牲体、干鱼等,以待供王、王后和太子膳食所用。
本义之外,脩还有其他用法:
(1)“束脩”的省称。束脩是古代民间上下级、亲戚、朋友之间相互馈赠的一种礼物。后来,学生与教师初见面时,必先奉赠礼物,表示敬意,也被称为“束脩”。用“束脩”来指代学生致送教师的礼物,就是因为“脩”指的是干肉,而“肉食”在古代,是难得的食物,而“束脩”常指“一束”干肉,即所谓的十条干肉,十条干肉,已足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性命无忧,相对于一般的其他礼物,已算较重要、较正式的礼物。
后来“束脩”又专指学费。“束脩”早在孔子的时候已经实行,唐代学校仍采用束脩之礼,并由国家明确规定,不过礼物的轻重,随学校的性质而有差别。又有“束脩六礼”之说,即肉干、芹菜、龙眼干、莲子、红枣、红豆等六种礼物。
“束脩六礼”的六礼各有指代:通常情况下,肉干指代谢师恩,有了肉干,老师的生活就有了保证;芹菜指代业精于勤,取其谐音;龙眼指代启窍生智,取其形似(也有一说,寓意功德圆满);莲子指代苦心教学,取莲子心苦;红枣指代早日高中,红豆指代宏图大展,皆取谐音。
(2)干缩;枯萎。《释名·释饮食》:“脩,脩缩也。干燥而缩也。”《诗·王风·中谷有蓷》:“中谷有蓷,叹其脩矣。”山谷中的益母草,天旱无雨将枯焦。
(3)通“修”。《字汇补·肉部》:“脩,与修通。”《说文解字》另有“修”字,本义是“饰也”,即装饰,另有引申各义,如修理、修长等。“脩”所通“修”,即“修”的大部意义。
《诗·小雅·六月》:“四牡脩广。”毛传:“脩,长。”四匹公马体高长。这是通“修长”之义。再如邓石如书白居易《白氏草堂记》:“百尺脩柯”,通的也是修长之“修”。
(4)通“滌(涤)”。洗涤。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孚部》:“脩,假借为滌。”《周礼·春官·司尊彝》:“凡酒脩酌。”郑玄注:“郑司农云:‘脩酌者,以水洗勺而酌也。’……玄谓……脩,读如滌濯之滫。”
此外,脩还是姓氏。《广韵·尤韵》:“脩,姓。汉有屯骑校尉脩炳。”
(二)yǒu。读音出自《集韵》。同“卣”。涂漆的酒尊。《集韵·有韵》:“卣,中尊也。亦作脩。”《周礼·春官·鬯人》:“庙用脩。”郑玄注:“脩,、蜃、概、散、皆漆尊。脩,读曰卣。”
(三)tiáo。读音出自《集韵》。古县名。《集韵·萧韵》:“脩,县名,周亚夫所封。”《汉书·地理志下》:“信者国……县十七……脩。”颜师古注:“脩,音條。”
(四)xiāo。读音出自《集韵》。“脩脩”。用法有二:
(1)同“翛翛”。羽毛枯焦无光泽。《集韵·宵韵》:“脩,脩脩,羽敝也。或作翛。”
(2)萧条。《乐府诗集·杂曲歌辞·思公子》:“春尽风飒飒,兰凋木脩脩。”
脩的小篆写法如图: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修”与“脩”《说文解字》均有收录,二字本义不同,在用到这两个字时,不能混同。“脩”也不能简单的看成是“修”的繁体使用,篆法不同,两字的关系,是互为异体字,各有其适用的语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