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淄博头条##淄博周村区##周村区#
感恩遇见,您可以点下“关注”,每天了解各地地理和人文。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素有“天下第一村”“旱码头”“丝绸之乡”等美誉,其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交织,展现了独特的民俗风貌。
一、泰山奶奶与周村芯子的起源
周村芯子是一种融合舞蹈、戏剧、杂技的民间艺术形式,其起源与“泰山奶奶”(碧霞元君)的传说密切相关。
据传,泰山奶奶是周村长山人,每年农历三月十五(其诞辰日)要回“娘家”周村探亲。为迎接她的归来,周村人自清代初年起便组织盛大的社火祭祀活动,包括舞龙、舞狮、高跷等表演,但因围观者众多,矮个观众难以观赏,遂受高跷和蜡烛灯台的启发,创造了“芯子”这一独特的表演形式。
芯子的核心是用铁条支撑孩童演员,将其固定在装饰成刀剑、花枝、伞尖等道具的高台上,通过宽大戏服遮掩铁架,形成“凌空起舞”的视觉效果。这一技艺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周村民俗文化的象征。
二、乾隆御赐“天下第一村”
周村商业的繁荣始于明清,尤以丝绸业著称。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皇帝南巡途经周村,适逢元宵灯会,目睹周村大街灯火如昼、商贾云集的盛景,惊叹其繁华远超京城,遂亲笔御赐“天下第一村”之名。
周村元宵灯会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彼时周村因丝绸业发达,家家户户以次品丝绸制作花灯,形成“户户挂灯”的习俗。至清初,周村已成为北方最大的花灯产地之一,灯会规模宏大,吸引了南北商旅。
三、李化熙与“今日无税”碑
明末清初,周村因税赋繁重制约商业发展。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刑部尚书李化熙辞官返乡,目睹家乡商民困苦,遂自掏腰包代缴市税,并立下“今日无税”碑,承诺周村市场永久免税。此举迅速吸引四方商贾聚集,周村由此成为“旱码头”,商贸空前繁荣。李化熙家族后代延续这一传统,连续七代人代缴市税,奠定了周村“金周村”的经济地位。
四、黑铁山起义与“一马三司令”
周村不仅是商贸重镇,也是革命热土。1937年,日本侵略山东,周村长山中学校长马耀南联合中共山东省委,于黑铁山发动抗日武装起义,成立“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五军”,其弟马晓云、马天民亦投身革命。
三兄弟在鲁中地区英勇抗敌,被誉为“一马三司令”,最终均壮烈牺牲。1948年,周村经历三次解放战役,成为解放山东的关键战场之一。
五、丝绸之乡与《大染坊》传奇
周村丝绸业始于春秋战国,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有“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之景。1904年,周村开埠后,丝绸远销海外。电视剧《大染坊》即以周村为背景,讲述清末民初印染业巨贾陈寿亭的传奇故事。剧中“大染坊”场景取自周村古商城,真实还原了周村作为北方丝绸染织中心的辉煌历史。
周村的民间传说与历史故事,既是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商业文明与革命精神的缩影。
从泰山奶奶的信仰到乾隆御赐的荣耀,从“今日无税”的义举到抗日烽火的壮歌,这些故事承载着周村人对传统的坚守与创新的追求。
如今,周村古商城、芯子表演、花灯节等文化遗产,仍在向世人诉说着这座千年商埠的传奇。
谢谢您耐心阅读,谢谢您点赞、收藏,小编难免有疏漏,期待您的评论和补充,小编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