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一份马来西亚彭亨州经济发展局、马来西亚某商业航天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公司签署的意向书受到媒体关注,其内容主要是计划在马来西亚东海岸合作建设一个国际航天港。这既反映出马来西亚近年来不断发展航天工业的雄心,也是中马持续深化发展战略对接、拓展新质生产力合作的一大缩影。
随着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近几年,航天一直是马来西亚规划下一步发展方向的重点。2019年3月,马来西亚政府宣布批准合并成立马国航天局,作为推行“2030年国家太空政策”的第一步。随着一系列法令陆续生效,预计到2030年,太空行业可为马国内生产总值贡献100亿林吉特,并创造5000个左右的就业机会。
除显著的经济拉动效应外,马来西亚布局航天领域的战略选择,是基于多重优势的深思熟虑:第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禀赋。马来西亚地处赤道黄金地带,常年稳定的气候条件为航天发射提供了天然保障。得益于地球自转产生的强大线速度,从这里发射航天器不仅能大幅降低燃料消耗,还能显著提升有效载荷能力。更重要的是,毗邻的南海与广袤的太平洋构成了开阔的发射走廊,为火箭残骸坠落提供了天然缓冲带,将发射风险对陆地人口密集区的影响降至最低,使其成为理想的航天发射基地。第二,高效灵活的制度创新。马来西亚开创了公私协同的航天发展新模式。政府明确将火箭发射场定位为私人融资项目,自身仅承担协调监管职能,既确保项目严守国际与国内法规底线,又最大限度减少行政干预。这种“放手不撒手”的治理智慧,为商业航天营造了宽松而有序的发展环境,吸引全球航天资本与技术在此落地生根。第三,厚积薄发的产业储备。通过与新加坡等科技强国的深度合作,结合“数字半岛”等政策红利,马来西亚已构建起初具规模的航天产业生态。其半导体产业基础扎实,电子电气领域人才济济,为火箭与卫星制造提供了关键支撑。多所国立大学开设航天工程专业,源源不断输送专业人才,形成了从芯片研发到系统集成的完整产业链条,让“发射场+产业集群”的协同发展成为可能。
在马来西亚逐梦航天的征程中,中国正以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成为其不可或缺的战略伙伴。2025年4月17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马来西亚关于构建高水平战略性中马命运共同体的联合声明》明确指出,两国高度认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马来西亚政府关于空间合作及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协定》框架下的合作潜力,将携手提升航天能力、培育航天经济、推动技术创新并维护国家安全,秉持平等互利原则,全面深化航天领域协作。
事实上,中马航天合作早已是多点开花、稳步推进。2024年7月,马来西亚Angkasa-X公司与中国成都国星宇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苍宇天基(北京)信息通信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在航天技术研发、应用拓展及人才交流等领域达成深度共识,为双方航天产业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2025年3月27日,“中国—马来西亚商业航天科普教育参访交流活动”在上海成功举办,活动聚焦航天科普教育与人才培养,为两国航天事业培育新生力量。从技术研发到人才培育,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产业生态构建,中马航天合作正以全方位、立体化的态势,书写互利共赢的新篇章。
从“两弹一星”到“北斗”全球组网,从“嫦娥”探月到“天宫”筑梦,中国航天以举世瞩目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世界航天格局中的“第一梯队”地位。不同于西方国家的技术垄断,中国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并举,为全球提供多元化的航天解决方案,以扎实的科技实力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胸怀,成为和平利用外太空的中流砥柱。去年是中马两国建交50周年,今年是两国开启新“黄金50年”的启程之年,中马两国同为亚太重要发展中国家、新兴市场经济体、全球南方成员,双方在航天领域的深度融合协作,不仅是东南亚合作高端化的典范,也是中国航天、中国新质生产力走向世界的重要节点。(作者是华侨大学马来西亚研究中心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