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口中心港货运繁忙。王天定 摄

工人正在加紧施工。张昆鹏 摄
核心提示
小集,这个位于沙颍河南岸,因对岸新站镇集市兴旺而得名的村庄。在20世纪80年代,曾借助国道发展商业,热闹非凡。2024年,我省内河航运“11246”工程的龙头项目——周口港中心作业区,选址落定在小集及周边区域。小集因此被拆。虽然村庄不复存在,但全省第一个现代化百万级专用集装箱码头正在这里拔地而起。小集的消失,正在见证一座港城的崛起,一条黄金航道的诞生。
消失的小集
每次骑车路过商水县黄寨镇小集村,曾照合总不由自主地望向自己的老宅,如今它在一堆瓦砾里。2024年年初,因为建设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小集村启动拆迁,整个村庄住宅如今十不剩一。
“3月初,小集入村门楼被拆掉,村子失去最后的地标建筑,外人认不出来了。”曾照合今年60岁,是小集村的会计,对于即将消逝的故乡,心中满是眷恋与不舍。
小集的命运,始终与水陆交织。它静卧在沙颍河南岸,与河北岸的淮阳新站镇隔河相望。历史上,新站镇商业繁荣,集市兴旺,四方商贾云集于此。因此,南岸村民有“过河赶大集,不过河逛小集”的说法,久而久之,此地便有了小集之名。
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人均仅6分地的小集人并未局限于农事耕作,而是借穿村而过的329国道,搞起运输、办起工厂、开起饭店。每当夜幕降临时,五彩斑斓的霓虹灯照亮整个村庄,南来北往的车辆在此停留歇脚,小集一时间成为远近闻名的热闹之地。
2024年,周口港中心作业区的建设按下快进键,规划将其打造为中原出海新通道的核心枢纽,全省第一个现代化百万级专用集装箱码头的选址,最终落定在小集村及周边区域。
短短数月,1425栋建筑被夷为平地,2677亩土地顺利完成腾挪,小集村原本的632户村民,仅剩下48户留守。在推土机的阵阵轰鸣声中,曾经人头攒动的渡口、烟火气十足的街巷,都在逐渐消失。
作为村干部,曾照合积极响应上级号召,以身作则带头拆迁,是最早一批搬离老宅的人。如今,村庄已然面目全非,他带着家人租住在十几公里外的一套民房里。但他还要时不时地骑着三轮车到村里看看,处理一些后续的相关事宜。
“故土难舍,亲情难忘,村子被拆了,就像血脉被割断了。”曾照合感慨道,以往春节,村民们走家串户、相互拜年,很是热闹,今年冷清了很多,让他一时有点难以适应。
时代的浪潮席卷而来,难免会冲刷掉一些旧日的痕迹。小集的消失,是河南省实现通江达海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作为中原地区至关重要的内河港口,周口港肩负着“豫货出海”的战略使命。
那么,在小集村及周边土地上,将要拔地而起的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对全省内河航运到底意味着什么?
2024年,周口港集装箱吞吐量达16.3万标箱,在全国内河港口中名列前茅。一旦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建成投用,目前这个吞吐量,只是该码头满负荷运量的1/6。届时,周口港作为内河大港的地位将进一步得到稳固,必然会成为连接长三角、辐射中西部地区的重要水运枢纽。小集的付出,换来的是中原经济与全球市场更为紧密的联系,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处于巨大变革之中的小集村,老一辈人眷恋故土、安土重迁,年轻人则满怀热情,积极在村庄向码头转变的过程中,探寻发展的机遇。商水县黄寨镇宣传委员周大勇介绍,随着周口市港口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临港偏好型产业相继落地,为当地带来了大量可观的就业岗位。
小集村人素有生意头脑,除了已在企业谋到工作岗位的人,现有不少村民正在谋划,未来在港口周边做买卖、开饭店、跑运输……
“当年我们靠国道赚钱,未来何尝不能靠码头致富?”一位小集村村民满怀期待地说,他们相信,一切事在人为!
崛起的港城
作为我省内河航运“11246”工程的龙头项目,周口港中心作业区从开工建设起就备受关注,小集村人更是翘首以盼。如今,它的建设进度如何?何时能够投入使用呢?
4月8日,记者从周口市港航管理局获悉,截至3月底,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工程(一期)已完成投资5.2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35.33%,顺利实现“开门红”。该项目已累计完成投资21.8亿元,占总投资计划的54.78%。
眼下,新建大堤已完成,指挥中心办公楼二次结构已完工,码头工程进度已过半。
“5月底,完成前三个泊位建设。预计9月底,码头区域全部完工。”据该项目部负责人介绍,他们正抢抓春季施工黄金期,全力推进港池开挖、堆场回填、强夯降水等工作。截至目前,港池土方开挖量达42.42万立方米,辅建区及堆场土方回填13.09万立方米;轨道梁PHC管桩施工完成2506根,轨道梁浇筑完成3452米;辅建区及道路堆场国道以北区域的强夯降水施工已完成。
按照规划,周口中心港要形成以中心作业区、范营作业区为主体,以潘楼港点、杨楼港点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两区两点、港产城协调、河海联动”总体发展格局,共规划生产性泊位72个,年综合通过能力2941万吨。
其中,中心作业区设计建设22个2000吨级泊位,年综合通过能力176万标箱,分两期实施,一期建设13个泊位,二期建设9个泊位。
肩负着“立足国内、服务西北、面向世界”的历史使命,周口港中心作业区将主要承担集装箱装卸工作,能满足千吨级大型船只快速通行装卸,为中原和西北地区集装箱货物提供专业化运输服务。
“按现在的工程建设进度,周口港中心港区中心作业区工程(一期)将于今年年底具备开港运营条件。”周口市港航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项目投入运营后,必将给周口乃至全省带来多式联运新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近年来,周口市依托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航运条件,立足“临港新城、开放前沿”的发展定位,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优两高、促两航”战略,积极构建以周口中心港为龙头的“1+9”港口体系,大力发展内河航运,打造“公铁水空”多式联运枢纽,做强临港经济,奋力建设国家区域中心港口城市。
经过多年的发展,周口市已累计建成刘湾、刘集、益海嘉里等8个规模性港口,97个泊位,开通了18条国内集装箱航线、14条国际集装箱航线,真正实现了通江达海。
2024年,周口港航运货物吞吐量达5205万吨,同比增长27.5%,在全省占比超过87%。如今,周口港已成为河南省乃至淮河流域规模最大、靠泊能力最强的内河港口。
一港通达,兴起一域经济。依托港口优势,越来越多的临港偏好型企业与周口临港开发区“牵手”,引来优质项目频频落地。周口临港开发区培育形成了“生物经济、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现代临港物流”四大临港偏好型产业,引进了益海嘉里、娃哈哈、鑫丰生物、河南钢铁集团等知名企业,高质量发展呈现出“追赶提速、质效双升”的良好态势。
升级的航运
新春伊始,周口就迎来重大利好消息。
2月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国家物流枢纽布局优化调整方案》,周口晋升为全国37个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之一,成为“国家队”一员。
周口是长三角、珠三角经济圈连接晋陕宁等中西部腹地的重要支点。江淮运河正式通航后,周口到芜湖航道距离缩短了约400公里,沙颍河—淮河—江淮运河,成为一条大致呈南北走向的“黄金水道”。
此次周口晋升“国家队”,好风借力,将促进内河航运“龙头”高昂,进一步加快释放多式联运的独特优势,加快建设港航基础设施,提高物流运转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为中原乃至全国客户提供更优质、高效的物流服务。
如果说,星罗棋布的内河港口是一个个“穴位”,那么纵横蜿蜒的航道就是航运的经脉。发展内河航运,航道至关重要。
近日,沙颍河流域通航再传捷报。3月30日,两艘500吨级试航船舶,从沙河漯河市军李船闸出发,历时3小时平稳停靠在平顶山港南港区码头,成功完成河道试航任务。全程航道水深稳定在2.4米以上,新布设的航道岸标、桥标、浮标、水尺使用正常。
就在同一天晚上,我省首艘千吨级新能源智能货船“豫交投001”号,缓缓驶入河南境内,停泊在周口港沈丘作业区进行设备调试。这标志着河南省内河航运向绿色化、智能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豫交投001”号是什么来头?据悉,它是河南交投港航有限公司联合武汉理工大学严新平院士团队及多家航运头部企业和科研机构,历经艰辛的钻研与拼搏,共同孕育出的“智慧结晶”。
作为科研项目《河南省沙颍河航道智能绿色航运装备研发与管控模式示范应用》的核心载体,“豫交投001”号的成功入豫,标志着河南省内河航运正式踏入绿色化、智能化的崭新时代,也为探索交通运输行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注入了“智慧基因”。
“3月19日,‘豫交投001’号从杭州启航,历经11天的航程,已在钱塘江、长江、洪泽湖、淮河和沙颍河上顺利完成了自主航行功能测试,现在正停靠在周口港沈丘作业区进行设备调试。”河南交投港航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
待设备调试完成后,“豫交投001”号将在平顶山—漯河—周口航线上,反复开展有人监督下的自主航行、远程驾控载货测试及功能验证。且在未来承担沙颍河航运运营任务过程中,“豫交投001”号还将带来一系列创新实践,开创内河航运的新变革。
放眼全省,绿色化、智能化已成为河南内河航运的必由之路。春水之畔,沙颍河航运信息中心进入内外装修,智能化的岸桥正在加紧建设,沙颍河航道“四升三”工程加快推进……
消失的小集,正在见证一座港城的崛起,一条黄金航道的诞生。(记者 方化祎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时珍 通讯员 徐启峰)
z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