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里的“闸”文化
——看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移风易俗好风貌

4月16日,在衡水市桃城区北苏闸村闸文化馆里,村党支部副书记苏长青为大家讲述“闸”文化的由来。 河北日报记者 高珊摄
在衡水市桃城区,有一个小村庄因“闸”字闻名遐迩,它就是北苏闸村。
“闸”不仅仅是曾立于村边的那座水闸,更是立在全村干部群众心中的一道堤坝。它管住了钱,立起了规矩,凝聚了民心,更树立了移风易俗的好风貌,孕育出了村里人人信服的“闸”文化。
如今,这个以“闸”命名的小村庄已经拥有“全国文明村镇”等多项荣誉称号。新时代,这个小村庄正在以自己的方式,续写新的“闸”文化。
“闸”字柜里的老账本
北苏闸村的村民都知道,村里有个“闸”字柜。
“这柜里的东西可不简单,它是我们北苏闸村的根本。”4月16日,顺着村民的指引,记者找到了这个“闸”字柜。
就在村委会斜对面,有一栋红门灰砖的仿古建筑——北苏闸村闸文化馆。
走进闸文化馆,“闸”字柜赫然映入眼帘。它是一个古朴的木质柜子,“闸”字造型,玻璃柜门,里面整齐摆放着一本本泛黄的账册。
“这里面存放的,是村里自1965年至2014年的账目报表和票据账本。”北苏闸村党支部副书记苏长青介绍。
票据和账本为何被珍重地存放着?事情还得从60多年前说起。
1963年8月,一场百年一遇的洪水,冲毁了村庄,冲走了村里的账簿,也冲散了干群信任。
灾后重建中,村里流言四起。“大队长,小队副,穿的都是条绒裤,有青的,有蓝的,穿的都是社员的……”谣言,让村里的干部抬不起头,更让村里的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为了重建家园,更为了重建信任,当时的村党支部书记安双山决定,要建立一道“闸”,一道管住村集体财物的“闸”,一道可以赢得村民信任的“闸”。
在安双山看来,公开是这道“闸”的关键,只有建立村务、财务公开制度,“闸”才能更加长久、更加牢固。
按照这一思路,从1965年起,北苏闸村就开始实行村务、财务公开。“那时没有电脑和复印机,每个季度,会计就把账目抄在一张大红纸上,让全村人看,3天内谁有疑问都可以找会计问个明白。”苏长青介绍。
为了让这道“闸”更稳固,村里还推出了村级财务集体审批的“四方联签”制度:每笔账,必须由经办人、会计、村委会主任、村民代表四方共同签字后,方可入账报销。
从那之后,村里的每笔花销都有账可查。
翻看不同时期的账本,既有0.22元买糨糊这样的小账,也有20余万元建文化馆、40余万元建村小学的大额支出。
在北苏闸村,只要集体动钱,必须登记在册,张榜公布。
正是这一笔笔公开账,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从老书记制定村务公开制度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执行。”村党支部书记安永吉颇感自豪,“每笔账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晚上睡觉都踏实。”
“闸”立在了百姓心里
如果仅仅把“闸”字用在财务管理上,北苏闸村的“闸”不会那么深入人心。
在苏长青看来,北苏闸村的“闸”立在了更多的地方。
“就拿过去让人比较头疼的红白事大操大办来说吧。前些年,农民都富了,大操大办的事儿冒了头。”苏长青介绍,为此村里专门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并制定了红白事简办的规矩。
前些年有一户村民,觉得老人这辈子过得不容易,在老人去世之后就要“大动白”,也就是常说的“披麻戴孝”。“成匹的白布已经买好了,吹唱班子也请来了,没想到唢呐刚一响,就被村干部叫停了,吹唱班子也被请出了村子。”苏长青说,不过这位村民并没有因此记恨村干部,对照着村里的新规定,他反倒觉得不好意思。
如今,村民办白事仅摆几桌家常菜,简单却温馨。“老人在的时候多关心、多付出,才是真孝顺。”一位村民说。
“这‘闸’就是规矩,让大家心里都有了一杆秤,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苏长青说。
在“闸”字柜正对着的村公示栏里,展示着各类模范人物的事迹,里面有道德模范、身边好人。“你看,这‘闸’早已立在了大家心里。”苏长青说。
有了这一道道“闸”,人心齐了,村里近10年间办成了不少事。
2017年,新农合个人缴费标准提高。如果仍由村集体承担个人部分,当年就得需要20万元。村民代表大会最终决定:减轻村里负担,个人应缴费用由个人承担。
2021年,北苏闸村党支部决定:发扬本地安乐秧歌,建设传承基地,培养青年骨干,以安乐秧歌为媒,引进更多非遗项目。不到半年时间,安乐秧歌传承基地建成,依托相关活动,吸引了不少游客进村参观。
…………
在这一道道“闸”的约束下,北苏闸村的乡村治理水平逐年提升——人人争做主人翁,把村里事当成家务事;处处遵规守矩,依法依规确定行止;讲责任讲奉献,民心齐村风正。
“闸”带来的好日子
4月16日,临近中午,天气热了起来。
北苏闸村南边的蔬菜大棚种植区内,一座占地一亩的蔬菜大棚里,村民宋永红正忙着给西红柿疏果。
再有十来天,新一茬的西红柿就要成熟了。“到时候,把这些西红柿拉到附近的农贸市场去卖,之后整整地再种点茼蒿。”宋永红一边忙着手里的活一边说。
今年59岁的宋永红,嫁到北苏闸村已经30多年。种植大棚蔬菜,是她家的主要收入来源。一年两茬茼蒿、一茬西红柿,还种点丝瓜,一个棚一年少说能挣四五万元。
“辛苦是辛苦,但比过去种庄稼强多了。”最让宋永红欣慰的是,这样一个大棚,每年的承包费只用1000元。
如今,像宋永红家这样的大棚,分布在村子东南西北各处,共有220多个。
“像我们这种既没有矿也没有工业企业的普通村,大棚种植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为了让大家早致富,村里为大家协调地和钱。”安永吉说。
村里惦记着大家的收入,也惦记着大家的生活。这些年村里为大家办的实事,一桩桩一件件,都在账本上记录得清清楚楚。
2012年,北苏闸村征集村民意见后,给村民们改上下水。当年,村民就喝上了24小时供应的自来水,实现了家家有下水道,水冲厕所普及率达100%。
2013年,北苏闸村又逐步完成了路面硬化和天然气改造。
如今,北苏闸村,村容整洁,四季常绿,村民冬季取暖的天然气使用率达到100%。
村民安广春在自家的宅基地上翻盖了三室两厅一厨两卫的新房,厨房用的是天然气,洗手间里是坐便马桶。安广春说,村里干净,家里宽敞,逢年过节孩子们也愿意回来。
看着村里的变化,北苏闸村的老会计苏秀山感触很深。
他记得,1965年,北苏闸村的第一笔账,是集体账户结余的71.57元。现在,账上有100多万元。
“北苏闸村的发展故事会一直讲下去,我们的‘闸’文化也会继续传承开来!”他对北苏闸村的发展信心满满。(河北日报记者 高珊 薛惠娟 邢云)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