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石桂林 通讯员 白冰 郑晓浩
2025年前四个月,漯河市源汇区文化旅游局锚定“文商旅创融合中心区”战略定位,以惠民工程筑基、文旅融合赋能、非遗传承铸魂、以体育惠民强体,实现接待游客突破493.6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04亿元,以创新实践书写文旅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文化惠民润心田 服务提质暖万家
民生工程精准落地:组建专班完成4镇(街道)15村(社区)文化设施调研,聚焦公共文化设施效能发挥、活动供给等痛点,收集部分群众建议,推动基层文化服务“量体裁衣”。
文艺盛宴普惠城乡:创新开展“戏曲双进”工程,组织送戏下乡32场、戏曲进景区19场,举办元宵晚会、民间艺术大赛、月末文化广场等大型活动惠及群众5万余人次。
艺术教育零距离:打造“艺馨·幸福课堂”公益品牌,开设声乐、舞蹈等50期课程,实现“周周有培训,月月有提升”,惠及群众超1万人次。开展为期一个半月的“艺启乡韵”戏曲培训班,组织专业戏曲演员对三个乡的戏曲文艺爱好者进行面对面培训,提升戏曲爱好者表演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文艺创作紧扣时代主题,组织团队深入半坡村中医药基地、中州抗战纪念馆等地采风,完成长篇小说、歌曲、剧本,以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文旅融合创标杆 消费升级显活力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发布《源汇区促进文旅消费十条措施》,并为神州鸟园争取旅游发展基金11.49万元用于研学餐厅升级及课程开发;积极申报研学奖补金60万元和漯湾古镇、神州鸟园等省级文化产业资金300万元、200万元,用于景区智慧化改造与夜游场景提升。
节庆经济引爆市场:精心策划“春满河南”庙会、非遗灯展等特色活动超千场,推出门票减免、消费补贴等惠民政策,带动景区客流量同比大幅度增长。
新媒体赋能新传播:“非遗过新春”系列活动四登央视荧幕,河上街景区短视频播放量破千万,打造出“现象级”文旅IP。
非遗传承焕生机 文物活化续文脉
文化遗产创新传承:开展“童阅源汇·童享非遗”系列活动2场,通过举办非遗体验活动、非遗知识讲座等形式,让青少年近距离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保护意识。组织苗氏膏药等非遗项目参与惠民服务。各项非遗活动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
文物保护筑牢根基: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取得阶段性成果,完成第三次普查信息复核,新发现遗址、古建筑等7处文物线索,正在开展价值评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问十双龙桥、漯河天主教堂2个修缮工程获得河南省文物局同意立项,修缮方案正在编制中。
安全护航促发展 监管创新优环境
安全监管筑防线:持续开展文旅市场“扫街行动”,对于发现的安全隐患,当场下达安全隐患问题清单,确保隐患得到彻底消除。排查经营场所230家次,整改安全隐患45处,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
审批改革提效能:推行“一把手走流程”机制,高效办结审批事项18项,完成56家校外培训机构规范化年检。
体育惠民强根基 设施赛事双提升
指导区健身气功协会深入20多个站点开展公益教学,受益群众1万多人次;源汇区国民体质监测点为200余名市民提供免费监测。“走基层·送健康”活动走进干河陈毛寨村,邀请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进行抖空竹、功夫扇等全民健身活动展演。组队参加漯河市“庆三八”健身气功比赛,荣获团体和个人一等奖。
赛事品牌塑形象:积极谋划“体育 + 文旅”融合场景,5月3日 - 5日将在开源足球场举办2025 年“八城联动 足梦未来”“有源相汇杯”青少年足球邀请赛,吸引了全省三个组别35支队伍参赛。按照《2025年漯河龙舟公开赛竞赛规程》的通知要求,迅速组建了参赛队伍,积极投入备赛状态,开展龙舟技能训练。
从文化“两创”的生动实践到文旅消费的热力升腾,从全民健身的蓬勃图景到市场监管的坚实防线,源汇区正以“开局即冲刺”的姿态,在“文商旅创融合中心区”建设中勇毅前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