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月时节,兰州市皋兰县什川的万亩梨树迎来盛花期,连绵的梨花花白如雪,洋溢着春日的气息。4月14日,由市政府外事办、市公安局出入境管理部门联合甘肃省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育机构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黄河国际传播中心,举办了“兰州好city,我在这里看中国”梨园古韵·丝路传香活动。活动邀请兰州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的外籍留学生走进被誉为“世界第一古梨园”的什川古梨园,深度体验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浓厚人文气息与浪漫田园之美。
漫步古梨园 体验和美乡村
什川古梨园的梨树多种植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数百年。外籍留学生们置身梨园中,只见古梨树形态各异,枝干遒劲,花团锦簇,洁白如雪。大家被错落有致的百年梨树所震撼,纷纷驻足观赏、拍照留念。导游介绍道:“这些古梨树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如今依然生生不息,也成了当地老百姓的‘致富树’。”详尽的解说,让外籍留学生们对什川古梨园的历史背景,以及当地特色梨果产业发展有了深入的了解。
梨园深处,还藏着一家农耕文化展示馆,这是一位老人利用农闲时间,收藏老式农具,用自家小院改造而成。外籍留学生们走进院内,映入眼帘的是云梯、接果筐子、挑杆子、木犁、杆秤等,既有种植果树的工具,也有打粮种麦的农具,还有老式录音机、老电视机、手摇留声机等生活用具。“我小的时候也见过父辈们用类似的工具!”来自埃及的留学生高俊钛惊喜地发现,老人正在向大家展示的打土坯的模子,勾起了他的儿时回忆。在这一瞬间,这些富有乡村特色和泥土气息的老物件成为了联通不同国家农耕文化的桥梁,也让留学生们感受到中国农耕文化的丰富内涵。
到了什川,怎能不品尝最具特色的软儿梨?在皋兰古树花村农业专业合作社,外籍留学生们围坐在梨树下,第一次品尝什川人民自己的“哈根达斯”——软儿梨。清凉的果肉,绵密的果肉,待梨子微微软化后浇上本地自产的梨花蜜食用,甘甜爽口、清爽奇妙的口感让所有外籍留学生惊叹:“这也太好吃了吧!”
兰州鼓子遇上古诗词 外籍留学生感受非遗雅韵
兰州鼓子作为兰州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片,是中国曲艺的古老曲种之一,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听鼓子,唱鼓子,是什川人民茶余饭后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这不,在梨园里,外籍留学生们就遇到了兰州鼓子表演。在满园盛放的梨花树下,表演者们在扬琴、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下放声高歌,一曲唱毕,外籍留学生纷纷喝彩。“兰州鼓子很有特点,在梨园中听完一曲兰州鼓子,感觉更加贴近当地的民俗文化了。”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天明给兰州鼓子的表演点了一个大大的赞。
在接下来的诗词互动环节,外籍留学生开启换装模式,身着汉服,徜徉在梨花树下,吟诵着“梨花”主题的诗句,感受中国汉服之美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换装后的外籍留学生也让梨园秒变“出片现场”。“这是我第一次穿汉服,穿着汉服在梨园里拍的照片真的很好看。”来自越南的黄青草,迫不及待地想把这份梨园的浪漫春日记忆分享给自己的同学、朋友。
来自阿富汗的留学生李想开心地表示:“这里的风景太漂亮了,群众也非常热情,非常友好。在这片万亩梨园,树龄超过百年的古梨树有九千多棵,这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今天的体验很棒!”
此次梨园古韵·丝路传香活动不仅让留学生们打卡了“甘味”地方特色农产品,也是一次文化体验之旅,成为留学生们感知中国文化、黄河文化的生动课堂,在百年古梨园中感受什川梨花的“生态之美”,梨花诗词的“文脉之厚”,搭建起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桥梁。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温纪超 实习生 周珈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