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客户端 田佳玉 通讯员 姜倩倩
“我长达7年的矛盾纠纷,在两个小时得到圆满解决,对此,我表示真诚感谢!”近日,从事装修工作的陈师傅给环翠区诉讼服务中心调解员姜悦国送来了感谢信。时针拨回到2018年,陈师傅帮周先生装修房子,却因为墙体裂缝、柜子尺寸等细节问题引发矛盾,周先生以此为由拒付6000元的装修尾款。双方为此争执了七年,从微信沟通中的言语交锋,到陈师傅妻子登门讨债时的肢体冲突,直至警方出警调解未果。一桩装修中的常见纠纷,却在时光催化下逐渐演变为信任的彻底崩塌。无奈之下,陈师傅将周先生诉至法院,希望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法院受理该案后,环翠区诉讼服务中心调解员姜悦国马上就给陈师傅打来电话了解情况。考虑到纠纷已持续七年之久,双方积怨较深,如果直接安排面对面调解,有可能导致矛盾激化。于是,姜悦国决定采用电话调解的方式“分头突破”。向陈师傅了解完事情经过,姜悦国又给周先生打了电话。“周先生,我理解你对装修细节的期待,但拖欠款项也不是解决之道。不如我们换个思路,看看能否找到双方都满意的方案?”他在电话中耐心引导对方。

与此同时,姜悦国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与陈师傅的沟通策略:“装修确实是个细致活,难免会有小瑕疵。如果你不方便上门维修,那咱是否通过照片、视频确认一下问题,适当减免部分费用作为补偿?这样既能尽快解决问题,也免得继续拖延造成更大的损失。听说周先生之前还给你介绍过几个客户,做生意以和为贵,妥善处理对双方都有利。”经过耐心细致的沟通,双方的情绪都有了松动,姜悦国就趁热打铁从法理和情理出发为他们深入分析利弊。对周先生,他解析法律后果:“拖欠款项可能产生利息、诉讼费,并影响个人征信。”对陈师傅,他平衡利弊:“装修确实存在细节问题,适当让步既能止损,又可维护客户关系,良好的口碑才能让生意走得更远。”通过展示现场勘查照片,客观指出装修细节瑕疵,引导双方回归理性。由于双方始终不愿见面接受调解,姜悦国便一直通过电话与他们沟通。经过两个小时的说服调解,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陈师傅同意减免50%的尾款,周先生则承诺一次性结清款项。调解过程中,姜悦国既坚守《民法典》关于合同履行的法律规定,又用“以和为贵”的传统智慧弥合情感裂痕。下午4点,陈师傅的手机里响起转账到账的提示音,拖欠了7年的尾款终于付清,他也很快提交了撤诉申请,持续2500多天的拉锯战终于画上了句号。“调解不是‘和稀泥’,而是用法度丈量冷暖,用情理疏通心结。”姜悦国道出其中真谛。这场“纠纷马拉松”的圆满解决,展现了环翠区诉前调解机制的高效与温度,相关化解经验也被纳入环翠区调解经典案例,持续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法治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