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nsparency
“蓝色牧场”在深海培育珍稀种苗、带动渔民转产增收;绿色农产品基地24小时内将新鲜健康食材从田间地头送至大湾区百姓餐桌……近日,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随“同心筑梦 共谋发展”粤港澳媒体湾区行走访惠州多个乡镇,探寻“百千万工程”的生动印记。

力克种业世界难题,带领渔村转产致富
乘快艇从惠州双月湾码头出发,向西南方的深海航行十来分钟,眼前一座绿意葱葱的小岛之畔,出现一片深海网箱养殖场,在壮阔的海面上排列成一个个巨型的彩色“圆环”,这里便是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的养殖基地。
“在我们这里,全球首次攻克黄唇鱼、硇洲族大黄鱼这两种濒危鱼种人工繁殖的难题。”一方海(广东)海洋牧场有限公司总经理邢明艳向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介绍,海洋牧场主要养殖金鮸鱼、白花鱼(黄唇鱼)及南海大黄鱼,最多一年养殖金鮸鱼20多万尾,产量2000多吨。因该海域属于保护区,当前牧场逐步减少经济鱼类养殖,将黄唇鱼等保护性物种的种苗培育作为工作重心。

在海洋牧场上打工的陈水芳是惠州当地“水生水长”的渔民,从前靠捕鱼为生,如今转业成了海洋牧场的员工,每天负责投喂鱼苗、巡场看护等工作。他觉得海洋牧场带来的变化很大,带动了旅游行业,给当地经济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以前相比,我自己的生活收入确实提高了。”陈水芳告诉记者。
邢明艳表示,一方海所在地有9个渔村,她希望把海洋牧场建设成第10个“海上渔村”,将十个渔村联成一个家、一个平台。她表示,要真正把“联农带农”振兴起来,需要“一手有货、一手有人”,原来传统的渔业小镇有人,而一方海作为“广东鲜品”的主要运营单位则有货。“现在我们在做的就是人和货同上线,带领村民富一片。”邢明艳说。
从捕鱼到牧鱼,成为惠州践行大食物观,致力于打造水产种业“中国芯”,坚持“向海图强”的生动实践。
用心运营绿色农品 服务大湾区市场
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坐落于惠州市博罗县,距离大湾区核心城市均只有1至2小时的车程。如今,首期10万平方米的食品食材加工集配中心正投入运营,进驻的70家企业已有28家投产运营,涵盖央厨预制菜、蔬果、蛋制品等多个行业。作为预制菜行业佼佼者,走进广东优予食品的预制菜日配工厂,密封无尘的车间里,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洗菜、择菜、切菜、包装等工序,将预制菜成品送上流水线。

“我手里这份(711便利店的)炸鸡扒花生酱三明治,就是从食品车间新鲜出炉的。”优予食品副总经理张西军告诉记者,三明治的面包由园区内的烘焙企业提供,鸡蛋来自周边配套企业,西生菜则由本地“订单农业”供应。公司目前在惠州拥有约100亩订单农业基地,预计到2025年将扩大到1000亩,形成规模化、标准化的原料保障体系。

张西军介绍,每份食材从生产到上架,全流程控制在24小时内完成。“比如三明治、沙拉等即食产品,通常在凌晨完成加工,当天清晨就能摆上门店货架。”据了解,该公司每日预制菜加工量近10万份,年产值高达2.25亿元。
“我们的根在农村”,广东供销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运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继明表示,建设这个园区的目的正是为了“联农带农”,是为了让农民种出来的农产品在基地中转化为安全健康的食品,供应服务于粤港澳大湾区市场。
文、图丨记者 王漫琪 刘泳希
视频丨刘泳希
剪辑丨黎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