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乌鲁木齐4月17日消息(记者丁安) “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滴灌,种地不用人,收成年年高!”这是新疆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老湖村种植户王杰近年来种植棉花的切身感受,也是新疆棉农的共同心声。
新疆,这片占中国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土地,以不足全国7%的耕地贡献了全国92.2%的棉花产量,连续多年稳居全球棉花主产区首位。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精准滴灌+水肥一体化”等一项项智慧农业技术的集成应用,让新疆的棉花种植实现了从“汗滴禾下土”到“智慧田间舞”的华丽转身。
新疆棉花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是科技创新与生态智慧交织的生动实践。

伽师县应用北斗导航进行棉花播种 (央广网发 合米提江·吐尔洪 摄)
空中指挥官:北斗导航重塑种植精度
在吉木萨尔县老台乡老湖村的棉花地里,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播种机正在缓缓前行,地膜铺设、精量播种等工序在北斗卫星导航的精准定位下一气呵成。
装有北斗卫星导航定位的新型播种机,不但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播种线路精量播种,还能实现滴灌带、地膜铺设全程机械化,直线误差不超过2厘米;相比传统播种,不仅节约棉种50%以上,还提高土地利用率,方便后期机械化田间作业和采摘。
“精量播种机播种质量高,播行笔直、下种均匀,帮我节省了很多时间和人力物力。”王杰说。

吉木萨尔县,大型农机正在棉田里来回穿梭播种 (央广网发 冯晓阳 摄)
不仅是在北疆,在新疆莎车县百万亩棉田中,搭载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播种机正以厘米级精度完成铺膜、滴灌带铺设、播种等全流程作业,日均播种效率高达120亩。
在新疆阿克苏市广袤的棉田中,一台台现代化的大型农机穿梭播种,用科技手段助力棉花播种,大幅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让棉农省心省力又增收。
阿克苏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谢好杰说:“我们全面采用了卫星导航、精量播种、精准水肥调控、干播湿出、0.015毫米加厚地膜等技术,可大幅提高棉花播种的作业效率和作业质量。目前全市已投入各类农业机械12000余台,预计可在4月20日前全面完成棉花播种工作。”

在阿克苏市,智能播种机正在广袤棉田里来回穿梭播种 (央广网发 刘兵兵 摄)
伽师县克孜勒博依镇英买里村棉花种植户赵小飞介绍,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过去人工种植五六十亩地都吃力,如今全程机械化加上水肥一体化技术,一个人就能管理近千亩地,真正实现了省时省力。
“北斗导航+无人驾驶”不仅将传统播种周期缩短80%,更实现了行距与深度的标准化,为后续机械化采收奠定基础。

伽师县无人驾驶助力棉花播种 (央广网发 阿力米热·亚森 摄)
近年来,新疆棉花种植已实现了机械化和智能化,驾驶员只需在装有北斗自动导航等作业系统的大马力播种机上,设置好各项作业数据,播种机就能在导航系统引导下按规划路线自动驾驶,进行精准、精量播种。
依托北斗系统这位“空中指挥官”,新疆棉花种植精度完成重塑,不仅推动了新疆棉花种植业的转型升级,更为全国乃至全球的农业现代化树立了新的标杆。
水流管理师:精准滴灌破解资源困局
“水”是农田的命脉,有水就有地。为把有限的水资源管好、用好,新疆持续加大水资源科学高效调度,坚持节水、蓄水、调水、增水统筹发力,科学优化配置水资源。
新疆年均降水量不足150毫米,却以全球领先的滴灌技术将棉花单产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的1.1倍至1.15倍。膜下滴灌与水肥一体化技术的结合,使棉花根系始终处于水、肥、氧最佳平衡状态,彻底告别传统漫灌的“三分之二浪费”难题。
在新疆伽师县的棉花播种现场,播种机驶过,地膜下一条条滴灌带犹如“毛细血管”,可以将水源和养分精准送达每一株棉花的根部。
“别看这小小的滴灌带,有的它,我们彻底告别了‘泥腿子’,最重要的是它还非常省水省肥。”克孜勒博依镇种植户刘兴兵说。

在伽师县棉田中,铺设好的滴灌系统 (央广网发 阿力米热·亚森 摄)
得益于滴灌技术的精准应用,新疆棉花的每一颗种子都能在最佳的水分条件下茁壮成长,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棉花的产量和品质。
除了精准滴灌,在节水方面,新疆还大力推广“干播湿出”播种模式。
棉花“干播湿出”技术是棉花膜下滴水蓄墒排盐种植技术,是指在南北疆棉田播种前,不进行冬灌,也不需要春灌。而是春季在干土壤中播种,然后采用膜下滴灌方式进行少量滴水,使膜下土壤墒情达到棉花种子出苗的要求。

喀什地区棉花玉米“干播湿出”机械化播种技术示范培训在伽师县千亩棉田举行 (央广网发 合米提江·吐尔洪 摄)
“节水30%、抢农时、保苗齐,这技术能让棉花喝得少、长得好!”喀什地区农机技术推广站高级工程师朱宝钢道出技术核心优势。
在播种后滴水出苗,“干播湿出”技术实现每亩节水100立方米,水费节省100元,出苗率提高至85%以上。
“干播湿出”堪称节水抗旱的“金钥匙”。今年,伽师县148万亩棉田将有93.5万亩采用“干播湿出”技术,目前已全面铺开。
克孜勒博依镇种植户刘兴兵自2020年承包千亩棉田以来,亲历了技术带来的巨变。他说:“用了这技术,每亩水费省了100多元,出苗率还高,去年棉花亩均产量530公斤,纯收入破百万!”

伽师县148万亩棉田将有93.5万亩采用“干播湿出”技术 (央广网发 合米提江·吐尔洪 摄)
据国家统计局新疆调查总队介绍,2024年新疆持续引导棉花生产进一步向优势产区集中,地方34个棉花优势主产县(市、区)和兵团73个团(农)场的棉花种植面积、产量均占到全区的95%以上。棉花种植面积达到3671.9万亩,比2023年增加117.9万亩,增长3.3%。
同时,新疆开展棉花“百亩攻关、千亩创建、万亩示范”,百亩、千亩、万亩连片籽棉单产分别创出743.6公斤、667.6公斤、630.5公斤全国高产纪录。
棉田部署土壤温湿度传感器、无线智能灌溉网关等设备,通过大数据平台实时分析墒情,精准调控滴灌量与施肥频率……这一幕幕生动的场景,正是智慧农业在新疆棉花种植业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真实写照。
田畴织梦者:棉花套种 集约化生产实现一地多收
为了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新疆创新棉花套种的种植模式。棉花与孜然、辣椒等相间种植,这种集约化的生产方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还为农民带来了更加多元化的收入来源。
今年,新疆精河县大河沿子镇额勒森陶勒盖南村棉花种植大户苏来满乃的2100亩棉花就实行了“棉花+孜然”的套种模式,这也是额勒森陶勒盖南村首次实行这种套种模式。

精河县大河沿子镇额勒森陶勒盖南村首次实行“棉花+孜然”的套种模式 (央广网发 赛永杰 摄)
苏来满乃说:“往年我们在南疆进行套种,每亩棉花的产量接近500公斤,孜然的产量在60公斤左右。和南疆比起来,精河县的自然条件差不多,气温回升要比南疆早10天左右,更适合套种孜然。”
孜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香料,属于伞形科孜然属植物。其生长周期一般为60天至70天,6月中旬即可实现收获。
精河县农业农村机械化发展中心技术服务科科长张晓虎介绍,棉花初花期、盛花期、结铃期是蓄水蓄肥的关键时间,而在这个时间点,套播作物孜然已经收获,它和棉花的增水、增肥、增空间没有冲突。在单位面积上种两种作物,两季收获,孜然每亩预计产量可以达到45公斤,毛收入600元至800元,可以把整个作物的种植成本降低一半。

“棉花+孜然”实现一地两收 (央广网发 赛永杰 摄)
在兵团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棉花+孜然”的套种模式通过机械化作业实现高效种植。2024年,图木舒克市采用6行棉花套种4行孜然的模式,每亩地纯收入2000多元。今年采用3行棉花套种6行孜然,预计亩产孜然100公斤至120公斤,棉花400公斤至500公斤。
除此之外,新疆还在持续探索“棉花+辣椒”“棉花+大豆”等套种模式,分摊种植风险并增加收入。
这些棉田套种模式,通过合理搭配作物品种,巧妙利用时间和空间资源,实现了农作物的协同生长,为棉农带来了更为丰厚的收益,也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沙湾市5000亩“无人农场”通过物联网设备实时监测苗情、虫情,结合无人机植保与智能打顶机器人,亩均管理成本降低30%;尉犁县“超级棉田”2024年4平均亩产高达529.14公斤。

沙湾市双泉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人员在控制中心查看棉田的水肥情况 (央广网记者郭璁悦 摄)
新疆棉花的故事,是科技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更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缩影。在北斗导航的精准指引下,在滴灌技术的细密滋养中,新疆棉花正以“硬科技”夯实“软实力”,为全球棉纺产业注入“中国温度”。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