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从天津市住建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了解到,天津地铁建设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多条线路取得关键进展。“目前,天津地铁建设稳步推进,今年下半年,地铁4号线北段(小街站至西站站)和7号线南段(赛达路站至鼓楼站)将建成通车,届时天津地铁通车里程将增至379公里。年底前,滨海Z4线北段(营城街站-北塘站)开通,天津地铁通车里程将突破400公里。”市住建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赵晓阳介绍道。


截至2024年底,天津轨道交通通车里程已达335公里。当下,中心城区4号线北段、7号线、8号线及延伸线、11号线延伸线和滨海新区B1、Z2、Z4线等项目都在紧锣密鼓建设中。
目前,4号线北段(小街站至西站站)车站和附属建设基本完成,正在进行装饰装修收尾工作,自2月25日启动空载试运行以来,运行状况良好。记者在现场看到,站内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最后的调试工作。“我们正在全力以赴,确保线路按时高质量开通。”4号线北段项目现场负责人表示。7号线南段(赛达路站至鼓楼站)正在进行卫津路沿线8个车站出入口附属收尾施工,3月25日也已启动空载试运行。8号线及延伸线车站主体全部完成,正在进行盾构施工、铺轨和附属设施建设。
7号线:
稳步推进,全力保障交通与建设平衡
“7号线目前进展顺利,各方面工作都在有序推进。”天津地铁7号线指挥部工程管理部经理王业红在接受采访时介绍,7号线车辆段至广东会馆站正线已实现轨通及电通,完成车辆冷热滑试验,取得信号联锁授权,正在全力推进剩余附属结构建设、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的收尾工作,同时积极开展设备联调联试。

在施工占路问题上,王业红说:“项目初期,我们就积极与相关设计单位、交通主管部门进行现场踏勘,根据车站规模、施工工艺、施工时序以及交通流量及百姓需求确定了导行方案。在施工区域周边利用拆迁地块、路边绿化修建了导行路,并且在宽度上做到‘寸土必争’,在满足地铁施工的情况下尽最大可能让路予百姓出行。”施工期间,7号线团队根据交通流量变化,与交管部门实时对接,不断优化交通组织。“比如水上公园北路增加信号灯、天塔道增设掉头车道等措施,有效实现了交通的平稳有序。我们还加强了施工区域的交通疏导工作,设置清晰的交通提示标志,并定期维护道路,确保施工期间道路畅通。”
建设过程中,7号线也面临诸多挑战。肿瘤医院站是地下四层三线换乘车站,最大开挖深度36.8米,地连墙最大深度达到70.3米。“面对富水软土地层的超深地连墙施工难题,我们的团队没有退缩。针对地层中超硬铁板砂层,引入国内最先进的宝峨80S成槽机;为保证垂直度,引入中科院最先进的彩色超声波检测仪,并且采用BIM技术模拟钢筋笼下放;引入泥浆干化系统等多种先进设备和技术,成功实现了天津地铁在施最深地连墙的安全顺利收官。”王业红自豪地说。


在丽江道站至肿瘤医院站区间,实现了天津地铁建设史上首次负四层盾构始发。“我们的团队精心策划,精确控制,就像穿针引线,成功下穿地铁5、6号线隧道,10次穿越中石油桥桩群缝隙,实现了2公里超长区间接收高程零误差,在地铁建设中也非常罕见。”谈及这一成就,王业红难掩激动。
鼓楼站至广东会馆站盾构区间,面临穿越既有2号线地下连续墙的挑战。“我们的项目团队大胆创新,采用了盾构机直接切削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的工法,这一技术在天津市是首次应用,为地铁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业红表示。
4号线北段:
创新领航,攻克难关展实力
在4号线北段施工现场,天津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设计科研部工程师孟庆岩介绍,天津地铁4号线项目北段工程在技术创新及难点攻克方面成果突出。“我们积极领会建筑智能化、数字化、装配化、绿色节能的建筑业发展大趋势,致力于打造国家优质工程。”项目相关技术负责人介绍。

在车辆制造类,4号线北段工程是北方首条全线采用永磁同步牵引系统的地铁线路。“这套系统优势显著,高效节能,永磁电机无需励磁电流,减少电阻损耗,平均牵引效率可提高3% - 6% ;还能提高电网质量,功率因数高,减少无功功率消耗与谐波电流,降低线路损耗 。”技术人员介绍道,“该系统助力列车综合节能25%,每年每列车可节电35万度,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优秀范例。”

在设计提升类,4号线北段工程是天津市首条采用全国产化全电子连锁的地铁线路。“中心站设置一套联锁主机,即可实现多站点集中控制。该系统不但大幅缩小设备占地面积、柜间配线,而且故障报警定位准确,安全、可靠便于维护。”设计人员介绍。小街停车场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统,实现了停车场照明设备的一体化集中管理,涵盖定时、联动、场景、调光、感应及远程控制等功能,“不仅营造宜人室内环境,还显著提升照明设施的管理效率。”
4号线北段工程也成功攻克诸多难点。小街站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施工,为天津市首例。“为保证滨保高速桥桥梁安全,我们组织进行了专项工程方案优化评审,对基坑围护结构及支撑体系进行了优化加强,并增设自动化监测等保障措施,通过多重保险措施保证了施工的安全性。”项目负责人介绍。
盾构区间下穿既有运行高铁站26组道岔群施工,为天津市规模最大。“此次下穿为天津首次在高富水、地质差、风险高情况下穿施工,是天津建设史上下穿长度最长、股道数量最多,乃至在全国地铁工程范围内也属罕见。”项目负责人表示,“我们通过增加盾构机双螺旋防喷涌、四道盾尾刷增强密封、邀请中铁内部及天津市知名专家制定方案、严控盾构各项掘进参数、采用先进自动化监测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站房柱、接触网等各构筑物差异沉降,实际沉降值远低于控制值,实现了设备可靠性、技术先进性与施工安全性的高度统一,获得了产权单位的高度肯定。”

市住建委作为地铁建设的主要推动部门,正全力推进4号线北段和7号线南段这两项民心工程。“我们通过对六里台站、天塔站等关键点位开展常态化调度,积极协调解决制约工程建设的管线切改保护、施工工序衔接、土地规划手续办理等难点问题,确保项目顺利完工。”市住建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赵晓阳介绍。这两条线路通车后,将有效缓解穿越北辰区京津路以及中心城区卫津路、南门外大街中轴线的交通压力,带动周边区域的经济发展。
退路还绿,市容环境焕新颜
在地铁建设的同时,市住建委高度重视占路施工对市民出行的影响。自2024年8月以来,组织地铁建设单位对中心城区73座在建地铁车站制定“一站一策”还路计划。“我们明确退路标准,压缩施工周期,在保障合理施工需要的前提下应退尽退。”市住建委重大项目办公室主任赵晓阳介绍。

目前,已有44座车站达到退路标准,其中33座占用主路施工的车站退出主路,卫津路、复康路、友谊路等主干道的交通得到明显改善。“计划到今年8月底前,再完成福安大街、天塔、马场道等17座车站的退路。”
中建天津轨道交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经理宁子然在退路现场表示:“7号线在施工期间利用温州商贸城和河道边上绿带做导修路,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交通,但通过加紧施工,在具备条件时尽快退出道路,消除了堵点。7号线目前已经完成全部退路的车站有6个点位,西青区张道口站、八里台站等其余车站正在推进退路工作,预计8月底实现全部退路。退路还绿不是简单复原,而是要让城市空间焕发新生机。"
此外,在恢复道路交通的同时,市住建委会同有关部门还组织建设单位和设计单位对重点道路在建车站退路还绿进行全要素设计。宁子然介绍:“7号线结合退路工作,重新选了路边绿化树种,在八里台山桥下新增篮球场,在六里台站增设口袋公园,满足市民日常休闲需要,为全市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贡献力量。”
天津地铁建设的快速推进,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城市发展的强大动力。它改善市民出行条件,提升城市形象,随着一条条地铁线路的开通和道路的恢复,天津这座城市正向着更加繁荣、宜居的方向大步迈进。
来源:天津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