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再次将智能驾驶的安全性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3月29日,3名女大学生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池州的路上,因施工路段改道未及时识别,车辆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并起火,事故造成3人身亡。据初步了解,事故发生前她们开启了车辆的高速辅助驾驶功能。
实际上,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并非首次引起关注。近年来,从特斯拉Autopilot事故到蔚来NOP系统争议,再到理想汽车AEB失灵争议倒逼算法迭代,这背后更深层次的行业症结是技术跃进与保障滞后的失衡。
2025年以来,车企在智能化领域的竞争愈发激烈。为了提升销量和市场竞争力,各大车企正加速推动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和落地。今年2月,比亚迪就提出了“全民智驾”、“智驾平权”的概念,车圈的内卷战事向着智驾转移,随后吉利、奇瑞、丰田、零跑等玩家纷纷跟进,蔚来甚至为此自研智驾芯片。中信证券发布的研报显示,2025年搭载领航驾驶方案的乘用车销量有望达到500万辆,对应渗透率超过20%。展望2026年,智能驾驶乘用车的销量预计将较2025年增长60%—100%。
尽管行业将“自动驾驶”作为未来方向,但从“智能驾驶”到“完全自动驾驶”的跨越,并非一蹴而就。依据我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国标,自动驾驶技术根据自动化程度的不同,被分为 L0 到 L5 六个级别。其中,L0级、L1级、L2级都只能称为辅助驾驶系统。目前,市售车辆提供的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最多也属于L2级。具备自动驾驶性能的L3级、L4级技术则处在试点阶段,在限定区域内上路通行,主要面向企业而非个人用户。
当前,智能驾驶技术裹挟着企业开辟新赛道的热望与消费者的期待呼啸而至,人们似乎陷入了一种集体认知的迷思:仿佛只要贴上“智驾”的标签,车辆就能化身无所不知的出行管家,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根据《智能网联汽车自动驾驶系统通用技术要求》,驾驶员接管车辆的合理反应时间应不小于10秒,但此次事故中系统仅预留1-2秒的操作窗口,远低于安全阈值。这一数据暴露了L2级辅助驾驶的缺陷——算法对复杂场景的识别能力不足,人机交互设计存在漏洞。
这在此次小米SU7事故中,驾驶员母亲坦言女儿对智驾系统存在“盲目信任”,这种“盲目信任”源自何处?
背后是车企营销话术与用户认知间的偏差。如今,智驾技术正在成为各大车企的主要卖点,比如,当下汽车行业中打得火热的“车位到车位”功能,字面意思是指车辆从一个停车位出发,经过各种复杂场景,最终到达另一个车位的全程自动驾驶能力,然而现实远比理想骨感。
车企、用户、监管三方在责任边界上的模糊,加剧了智能驾驶的信任危机。而这种矛盾在事故后的舆论场中进一步激化,关于责任归属的争论便层出不穷,这种矛盾不仅反映了公众对于智能驾驶技术的担忧,也揭示了当前制度框架下存在的不足。
技术可以迭代,但生命没有容错率。恪守安全是发展智能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的“黄金”标准,也是产业发展的底线和红线。当企业放下“弯道超车”的浮躁,监管筑牢技术红线的藩篱,公众破除“科技万能”的幻觉,方能真正回答“谁来把稳安全方向盘”的时代之问。
(大众新闻记者 胡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