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好评中国丨让清明回归“清”与“明”的时代新解

又是一年芳草绿,梨花风起正清明。这个承载着慎终追远文化基因的节日,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正经历着从烟火缭绕到心香一瓣的蜕变。当“云上寄哀思”“鲜花换纸钱”成为新风尚,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祭扫方式的改变,更是中华文明对“清”与“明”的千年追寻在数字时代的全新表达。

青烟袅袅、爆竹声声的传统祭扫,曾是无数人记忆中的清明图景。每年清明期间都是火灾高发期,天干物燥风又大,极易引发火灾;将传统祭祀方式与现代文明发展的矛盾推到了聚光灯下。当“风吹旷野纸钱飞”演变成“风起灰霾遮望眼”,我们不得不反思,对先人的追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两千年前孔子的箴言,道破了祭祀文化的精髓。在三湘大地获得创新诠释,株洲动力谷的航天工程师运用元宇宙技术,在虚拟空间还原已故长辈参与新中国首台航空发动机研制的历史场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启动“数字哭嫁歌谣库”项目,将28个濒危非遗传承人的祭祀吟唱永久保存。这些创新实践证明,当祭扫从物质载体转向精神传承,从固定仪式转向情感共鸣,反而更能抵达“事死如事生”的文化本真。文明传承不应是刻舟求剑的固守,而是与时俱进的焕新。

2025年清明呈现更多湖湘智慧。冷水江市举办全市未成年人“传承红色基因·清明祭英烈”主题活动,青少年代表朗诵献词、献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并通过瞻仰烈士纪念碑、敬献鲜花等形式深化红色教育‌;衡阳市南岳区通过悬挂文明祭祀横幅、播放方言版防火顺口溜等乡土化宣传,引导群众采用鲜花祭祀替代传统焚烧,减少火灾隐患。该举措凸显科技赋能与传统习俗的平衡。我们在保留“家祭无忘告乃翁”的情感内核时,用科技重构表达形式,既避免了“清明时节火纷纷”的生态困局,又创造了“天涯共此时”的情感共同体。

站在文明传承的十字路口,清明祭扫的变革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传统文化在当代的创造性转化。当我们把焚香烧纸的执着,转化为擦拭墓碑的专注;把鞭炮齐鸣的喧闹,转化为静默追思的庄重;把物理空间的局限,转化为云端共祭的无限,何尝不是对“万物清洁而明净”的最好诠释,让清明真正回归清澈明朗,既是对先人的告慰,更是对文明的传承。这缕穿越千年的心香,终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纯净的光芒。

驿城区朱古洞乡朱古洞村:绘就文明新画卷 托起百姓幸福梦

2025-07-10 10:17:00
全媒体记者 亚铭 长春近年来,驿城区朱古洞乡朱古洞村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持续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通过系列举措,为村级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精神动力,提供了坚实文化支撑,一幅文明和谐的美丽乡村新画卷正在

集思录|抵制极端吃播当是文明共识

2025-06-26 08:10:00
当下部分网络平台充斥着大量极端吃播内容,这些内容以挑战生理极限食量、展示猎奇罕见食材为噱头吸引眼球。对此,中国消费者协会近日发出倡议:反对食品浪费,抵制极端吃播行为。(据《新京报》6月24日报道)极端吃播的危害是多方面的。从健康角度看,奇葩烹饪、暴饮暴食等行为,让主播们在追求感官刺激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习语回响丨不断揭开三星堆的秘密

2025-06-16 22:11:00
川观新闻记者 吴晓铃温暖嘱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四千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

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2025-06-13 17:37:00
  中国的文明观基于一个广阔的地理空间与超大规模共同体,与有些习惯于标示内外、等级、敌我关系的文明观不同,上下五千年的中华文明总的来说展现的是开放包容的姿态,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襟怀和气度。  2024年12月4日,“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甘快看】我省“网络文明家庭站”建设案例入选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发布的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

2025-06-11 00:22:00
每日甘肃网讯 在6月10日举办的2025年中国网络文明大会主论坛上,由省文明办、省委网信办、省妇联组织实施的“网络文明家庭站”建设案例入选2025年网络文明建设优秀案例。在50个入选案例的报送单位中,甘肃是西北地区唯一入选的省份。建设“网络文明家庭站”,旨在组织一批正能量充沛、传播力强劲的文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