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
在7月6日举办的“刑事打击与生态安全保护”主题论坛上,来自国际刑警组织、澜湄执法合作中心及格鲁吉亚、东帝汶等国代表,与来自法医鉴定、环境工程领域的院士专家等,共议跨国生态犯罪治理,用技术创新与协作智慧为全球生态安全筑牢防线。


论坛上,8名中外嘉宾围绕“打击治理跨国跨境生态环境资源犯罪、刑事执法学术交流与人才培养、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等进行了专业对话与学术交流。
一把利剑:刑事打击撕开生态犯罪黑色网络
“在1900年的时候,非洲的大象大概有100万头,经过了100年,到2000年的时候,实际非洲的大象不足20万头。前几年马来西亚也查获了大量的象牙、穿山甲。偷猎现在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非洲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风亭带来的一组数据吸引了现场嘉宾的注意。

他披露,非洲每年因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损失的金额就达到70-200亿美元,而中国在打击跨境非法贸易方面却取得了非常高的成效,并且中国的绿色技术正在非洲广泛传播。
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缉私局局长吴晓波展示的一组侦查影像更触目惊心:奶粉罐藏抹香鲸牙齿、木方夹藏犀牛角、渔船冷冻舱塞满穿山甲……据统计,2020年来,全国缉私部门共侦办走私濒危物种及其制品犯罪案件1056起,查证涉案濒危动植物及其制品1846吨,有力遏制了走私违法态势。
一项突破:DNA技术让生态犯罪无所遁形
“硅藻是水质最敏感的指示剂,藻类的数量和种类可以判断水的污染程度或者污染源。”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省毒品实验技术中心刘超现场分享的PPT报告中显示,显微镜下的硅藻形态与基因测序数据,正成为打击污染犯罪的 “铁证”。

他带领团队开展的微生物鉴定技术,能通过动物皮毛、粪便的菌群差异,精准区分野生与养殖个体,哪怕是煮熟的野味,环境微生物也会暴露它的真实来源。
在贵州,科技赋能正重塑生态警务。贵州省公安厅副厅长王治军在会上介绍了“贵警智脑”等科技信息化建设应用:输入非法采矿案件材料,5分钟即可生成法律文书、推荐量刑条款;无人机在毕节、六盘水等地构建起空地防护网,有效开展林区巡逻、水域巡查。2023年以来,全省公安机关共侦破生态环境资源领域刑事案件5900余起,侦破跨区域生态环境领域刑事案件71起,其中2起案件被评为全国典型案例。目前,我省长江流域破坏生态环境资源刑事案件正呈逐年下降趋势,赤水河珍稀鱼类种群从29种跃升至49种,胭脂鱼重现碧波。
一场联动:从湄公河到贵州生态环境的治理共振
“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河流、森林和生态系统深度互联。犯罪团伙利用这种生态连续性,以及法律和管辖权的漏洞,实施跨境犯罪。”澜湄执法合作中心副秘书长翁赛・潘塔翁的警示,引出跨国协作的迫切性。

目前国际刑警组织联通了196个成员国开展各项行动,通过不同颜色的通报系统打击环境犯罪。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涂瑞和带来的方案分享引发了全场共鸣:在毕节、黔南等地,联合会与中科院团队开展的“草-灌-乔”立体修复让1800平方公里石漠化土地重披绿装,植被覆盖率从38%提升至65%;在赤水河流域推行的“跨省生态补偿+酱酒绿色供应链”机制,将酿酒废水处理成本降低30%。他呼吁,完善“执法-司法-鉴定”全链条,让环境刑法真正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利剑”。
本文来自【贵州广播电视台-动静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