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北上战突厥
唐初,北方突厥势力强大,对唐朝北部边防构成威胁。在这种情况下,唐朝通过夜袭定襄城、白道和铁山大战,击败了突厥,稳定了北部边疆。其中李靖夜袭定襄城,就发生在今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古城。
公元626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即位这一年,颉利率兵十余万,号称百万,从草原一阵风似的南下进到渭水北岸,兵临长安城下。唐太宗只率高士廉、房玄龄等6人轻骑而出,隔渭水河怒斥颉利可汗违背盟约。颉利实在搞不清唐军的底细,于是只好讲和,和唐太宗在渭水桥上杀白马缔结“渭水之盟”后退去。
突厥连年不断的进攻,特别是颉利可汗进军到长安城下这一事件,使朝廷上下受到了极大震动。唐太宗发奋图强,决心要打败突厥,彻底解决北部边防问题。他每天召集数百名将士,亲自指挥操演训练,同时采取军事与外交双管齐下的措施,经略征服突厥。他先是暗中与突利可汗接洽商谈。其时,突厥的附庸薛延陀、回纥、拨也古、仆骨等十余部铁勒人民因不满突厥统治者的压迫,掀起了大规模的武装起义。颉利命突利前往征讨,结果被起义军打败,无功而返。突利兵败起义军,又遭到了颉利的严厉斥责,突利因此非常怨恨,就和唐室通好。贞观二年,突利竟率众入朝与唐。颉利见突利亲唐,也遣使与唐朝修好,并请求迎娶唐室公主为妻,而唐太宗则与其虚与委蛇。这一年,关中大丰收,唐朝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而北方天降大雪,草原上的牛羊大量死去,连牧民都饱受饥饿之苦。反击突厥的时机成熟了。
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任命兵部尚书李靖为行军总管,代州都督张公谨为副总管,发兵十余万,分六路大军北上攻打突厥。兵部尚书李靖先以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神速出发,出杀虎口,过恶阳岭(今和林格尔县东南),深夜偷袭定襄城(城址在今和林格尔土城子古城),俘虏了此前投奔突厥的隋炀帝的萧皇后和他的孙子杨政道。李靖一声令下,三千骁骑勇猛冲杀,颉利在睡梦中被惊醒,误以为唐朝大军到来,连忙逃走。李靖三千人马反复冲杀,颉利部众一日数惊,急忙将牙帐北撤于大漠的隘口白道。唐太宗李世民闻讯,十分高兴,大肆赞扬李靖,《资治通鉴》记载:“以骑三千,蹀血胡虏,遂取定襄,古未有辈,澡吾渭水之耻矣!”
颉利率部刚刚走上白道,又与从云中(今大同附近)赶到的李勣遭遇。两军相遇,一场混战,颉利大败,匆匆逃往铁山(包头市白云鄂博)。唐朝大军一路疾行,进至离铁山十五里处稍事休整,命大将苏定方率领二百轻骑作为前锋,乘着漫天大雾急速挺进,在距敌人只有二里多路时,浓雾突然散去,苏定方一马当先,率领二百人马飞驰冲杀。突厥军如惊弓之鸟,仓促迎战,而颉利自顾自跳上战马抢先逃命。突厥军群龙无首,在极度惊恐中溃散,颉利乘马落荒而逃。经此一战,突厥一万多人被杀,男女十余万口、杂畜数十万被虏。
颉利率残部万余人西北而行,准备过碛口,没料到李勣的部队早已把守在那里。颉利所部不战而降,颉利本人独骑西逃,前去依附苏尼什(启民可汗母弟)。但苏尼失害怕唐军,急忙派出骑兵将颉利抓回。唐朝西路行军总管张宝相率领大军包围了苏尼什的牙帐,生擒颉利并解送到长安。苏尼失自己势单力薄,兴兵投降唐王朝。
颉利可汗在唐朝多路大军的围追堵截下,终未逃脱被消灭的命运。从此,唐朝的北部边界扩大到大漠以南,边防也得到了安定。夏四月,颉利至长安,唐太宗历数其“屡背盟约,恃强好战,蹂我稼穑,掠我子女”各大罪状;为稳定突厥,又赦免了他的死罪,仍让颉利居于馆舍,在生活上给予优待。
唐王朝背击突厥,一方面稳定了北部边疆,使得大漠以南重新回到中原王朝的怀抱;另一方面,对突厥贵族的优待,又体现了唐太宗的怀柔政策,安抚了突厥民众,有利于两族人民的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团结统一。
丨来源:吴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