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对等关税”能让美国实现“逆差清零”吗?

【环球时报记者 倪浩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冯亚仁】编者的话:4月12日,美国公布相关备忘录,豁免计算机、智能手机、半导体制造设备、集成电路等部分产品的“对等关税”。美“对等关税”自4月2日推出以来,就已两度做出调整。这一政策不仅没有解决美自身任何问题,反而严重破坏国际经贸秩序,严重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人民生活消费。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称,美政府坚持认为,关税是一种“万能药”,一种可以恢复贸易平衡、重振美国制造业、减轻美国民众税负、让他国“屈服”的经济工具。而事实已证明,美国政府抓错了“药方”。

从今天起,《环球时报》推出“拆解美‘对等关税’多重谬误”深度认知系列,用3篇文章剖析美国政府上述目标的不可行性和逻辑的荒谬之处。从“逆差清零”的“经济文盲”式幻想,到制造业回流的“空中楼阁”,再到民众生活改善的“镜花水月”,美国“对等关税”政策以“经济公平”之名行贸易霸凌之实,不仅违背多边主义原则,更无视全球经济依存现实,这一政策注定是一场损人不利己的闹剧。

贸易逆差≠被“剥削”

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这两个概念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体现一个国家进口与出口之间的差额。出口大于进口则为顺差,进口大于出口则为逆差。但是,美国政府当下却将贸易逆差,准确来说是商品贸易逆差,视为本国遭到其他国家“剥削”的证据。“几十年来,我们国家一直被近处和远方的国家掠夺、搜刮、侵犯和摧残,无论是盟友还是敌人。”4月2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公布大规模“对等关税”政策时这样说道。

美国智库卡托研究所今年3月刊文表示,美国政府经常用“逆差清零”为关税进行辩护,称贸易逆差长期以来导致民众失去工作并拖累经济增长。但实际上,研究表明,贸易逆差不会伤害就业或增长,它不是贸易或经济的记分牌,其背后的根本问题也无法单独通过关税解决。具体来看,针对所谓“逆差清零能带来经济增长”,卡托研究所分析1975年至2020年的数据发现,美国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与GDP增速之间没有明显联系。研究还发现,较高的出口额占GDP比例反而往往与较低的失业率同时出现。尽管这不意味着逆差扩大会带来更多就业,但至少提醒人们,应当对“逆差清零能带来更多就业”论调保持警惕。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政府对贸易逆差的“执着”让很多经济学家感到困惑。他们表示,一方面,贸易逆差并非评价贸易关系质量的良好指标,还需要考虑其背后的宏观经济原因;另一方面,美国政府也夸大了本国贸易逆差问题的严重程度。

首先,美国的贸易逆差究竟有多大?事实上,美国虽然商品贸易逆差较大,但服务贸易顺差却在扩大。美国商务部下属经济分析局的数据显示,美国2024年的商品和服务进口额为41100亿美元,出口额为31916亿美元,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为9184亿美元。其中,商品贸易逆差约为1.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顺差为2950亿美元。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美国去年虽然对114个国家和地区存在贸易逆差,但也同时对全球116个国家和地区保持贸易顺差。

一些美国经济学家提出,在复杂的全球供应链中,仅针对双边贸易平衡出台关税政策不合逻辑。经济专栏作家马修·克莱因分析称,双边贸易关系往往只是市场需求和贸易自然流向的体现。美国对澳大利亚保持贸易顺差,是因为美国出口大量机械设备、运输工具和化工产品。澳大利亚又通过出口铁矿石、天然气、黄金等对中国形成顺差。中国则通过汽车零部件、电子产品、电池等商品在对美贸易中形成顺差。

克莱因还提到,美国与荷兰和新加坡也存在明显贸易顺差,但这并不是因为这些国家的消费者比其他国家的人更爱买美国货,而是因为这些国家拥有大型港口,这些港口是美国商品进入欧亚市场的中转站。但在贸易统计中,商品到达第一站后,就会被计入这一国家的进口额中,即使最终目的地另有他处。

《纽约时报》报道称,美国“对等关税”的计算方法忽略了上述国家间在产业比较优势上的差异,也无视了某些进口商品对美国消费者的实际益处,更完全排除了对服务贸易的考量——如金融、旅游、教育等,而这些正是美国就业最多、顺差最明显的经济领域。

还要注意,在美国政府的国际收支统计中,“经常账户”衡量美国与别国的贸易和收入流动(即美国政府强调的贸易平衡),而“资本账户”反映外国投资和其他金融交易。卡托研究所称,“经常账户”的赤字或盈余总会伴随着大约相同金额的“资本账户”的流入或流出,所以与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同时存在的是美国“资本账户”的流入,这也是美国作为全球投资目的地的吸引力的体现。因此,衡量美国贸易逆差是恶性与否,关键在于美国如何利用外国资本,而不应仅关注逆差数字。

“除非美经济衰退或美元被抛弃,否则美缩小逆差的努力将失败”

美国长期贸易逆差的根源是什么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贸易研究室主任东艳对《环球时报》记者分析道,美国在19世纪70年代后长达一百年的时间里,绝大部分时间保持着贸易顺差状态。而上世纪70年代后,美国贸易逆差的出现反映出该国的产业升级和进出口结构调整,这是美国作为发达经济体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客观结果。另外,美国金融霸权必须依靠逆差向外输出美元,并被外国持有。这和美政府当下平衡国内经济发展、减少贸易逆差的政策目标必然会产生矛盾,这也是业界经常讨论的特里芬难题。

东艳分析说,自1995年至今大约30年里,美国自亚洲的进口额一直占总进口额的四成以上,表现稳定,只是进口来源国不断变化。从日本转移到中国,然后又向越南等东南亚国家扩展,这也说明了美国产业结构升级到一定程度后,进出口已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想逆转这种格局并不现实。

那么,关税在减少美国贸易逆差方面能起到多大作用呢?卡托研究所的文章认为,贸易逆差并非仅由关税等贸易政策驱动,而是由一个国家整体的储蓄和支出水平驱动的。国家收入由投资、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及出口创造,这些收入要么用于消费或投资,要么用于储蓄。总体来说,支出超过储蓄的国家进口额会超过出口额,即出现贸易逆差。美国经济低储蓄、高消费的特征使得该国储蓄长期低于投资,因此不得不通过贸易逆差形式大量利用外国储蓄。

也就是说,如果美国想改变贸易逆差现状,仅依赖关税政策是不够的。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莫里斯·奥布斯特费尔德分析称,美国提高关税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明确,尽管关税会减少进口,同时也会减少出口。因为进口减少会带来美元走强,加之其他国家对美国采取反制措施,美国的商品和服务在国外会变得更加昂贵。奥布斯特费尔德还警告称,如果关税没能缩小贸易逆差,可能反而会对美联储施加更大的政治压力,迫使其通过降低利率来削弱美元,从而使美国商品在国外变得更便宜。但他表示:“除非美国经济进入衰退,否则现在大幅降息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卡托研究所的文章也称:“除非美国经济衰退或世界抛弃美元,否则美政府缩小逆差的努力将会失败。政府需要理顺其财政状况或者从根本上改变美国人的储蓄和投资决策。”一些美国经济学家在接受美媒采访时也表示,即便关税最终确实减少了整体贸易逆差,那也很可能是因为它拖垮了美国经济,或者动摇了国际投资者对美元及其市场的信心,从而迫使资本逃离美国。

奥布斯特费尔德认为,如果想要减少美国对进口的需求以及美国借债需求,更好的方法是减少美国的预算赤字。他说:“如果美国国会通过一项增加财政赤字的预算,情况只会变得更糟,尽管在有关税的情况下。关税会产生一些收入,但不足以填补这个漏洞。”

“超市里能看到的东西,美国进口商都感兴趣”

“对等关税已累计上调到了145%,美国进口商无力承担,我们的所有输美订单都被迫处于停滞状态。”浙江义荣进出口公司主要面向美欧和东南亚出口日用百货产品,该公司董事总经理王谊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我们一直密切关注美国关税政策动态,但一下加到这么高,还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

美国是义荣进出口公司最大的海外市场。王谊说:“超市里能看到的东西,我们基本都向美国出口,美国进口商甚至对中国方便面也很感兴趣。”但现在,美国进口商们纷纷告诉王谊,145%的关税让他们无法承受,加价销售消费者也不会接受,他们只能暂停采购并保持观望。进入4月,每年例行的圣诞季采购就要开始发货了。王谊说,现在关税冻结了所有订单,中国货品运不出去,美国老百姓也只能干瞪眼买不到产品,“这真真切切是一场美国发动的损人不利己的战争”。

尽管关税税率已到了双方都难以接受的程度,但一些特定领域的美国进口商还无法放弃中国供货商。总部位于广东顺德的新宝股份有着“小家电出口隐形冠军”的称号,主要向欧美等市场出口厨房电器、生活电器、婴童电器等电器产品。该公司海外产品部负责人麦楚琦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145%已经是双方都难以接受的数字,但美国市场需求仍然在,库存不足的他们(美国进口商)这些天一直在跟我们沟通,探讨如何在现行关税政策下积极作为,共同渡过难关。”

据麦楚琦的长期观察,美国本土日常家电的制造能力已大幅退化,即便一些客户还有生产能力,产能也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大部分产品仍需要向中国采购。她认为,美国用“对等关税”寻求缩小逆差、引导相关产业回流美国短期内很难实现。因为美国面临的是一个产业生态体系的建立,而非吸引一家企业去美国投资建厂那么简单。麦楚琦举例说:“生产一个面包机至少需要发热部件、注塑、铝锅等产业环节的配件。如果企业产品集成能力不强,那么需要几十家甚至上百家上下游企业共同协作来完成一个成品。”

东艳表示,美国政府4月2日强势推出“对等关税”,约一周后又突然对75个国家豁免90天,4月12日又豁免了部分电子产品的关税,这反映出美国政府在关税政策上的矛盾心态。可以看出,美国政府挑起的这场关税战是基于传统的产品贸易视角制定的,并没有考虑到全球产业链复杂交织不可分割的关系,美国也会因为贸易保护主义而深受其害。

东艳认为,目前来看中美通过接触建立协调机制将是一个必要选项。“我们可以预见,中美双方在贸易冲突过程中肯定会出现谈判式的暂停状态,但这仍不足以改变美国对中国打压的大趋势。不过,中美双方会通过接触将这种对抗限制在一个相对可控的范围内。”

来源:环球时报

黄仁勋回应争议,英伟达在中美博弈中找到微妙平衡

2025-07-17 00:25:00
(7月16日下午黄仁勋在北京接受《财经》等媒体采访 摄影/吴俊宇)美国政府放松对中国AI芯片出口管制,这既满足了英伟达自身业绩需求,也符合中国企业的利益,某种程度上甚至也符合美国政府的利益文|《财经》研究员 吴俊宇 周源编辑|谢丽容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再一次掀起了“中国旋风”。7

中裕能源成功完成首单国际 LNG 贸易,迈出全球化布局重要一步

2025-07-17 00:04:00
中裕能源控股有限公司及其附属公司近日宣布,集团贸易板块促成的首单国际液化天然气(LNG)贸易近日在日本酒井港成功交付。这一重要里程碑标志著中裕能源在全球能源贸易版图上实现突破,为集团深耕国际市场及构建全球资源配置网络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此次交易中,中裕能源展示了从市场分析、项目论证,到跨境谈判、物流协

黄仁勋宣布: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

2025-07-15 10:39:00
美国英伟达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今天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宣布两个重要进展: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英伟达将推出RTXpro GPU英伟达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黄仁勋表示:“美国政府已经批准了我们的出口许可,我们可以开始发货了,所以我们将开始向中国市场销售H20。我非常期待能很快发货H20,

穆言灵和抗日志士陈世明追忆穆蔼仁

2025-07-15 09:32:00
穆言灵和抗日志士陈世明追忆穆蔼仁点燃奉献之火 传承和平友谊美国“鼓岭之友”穆言灵曾多次来到福州市三山人文纪念园。她和百岁抗日志士陈世明已经像家人般熟悉。14日,他们又一次共同拜谒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纪念抗日志士穆蔼仁。共同的记忆翻涌,那些血与火的考验,都化作大洋隔不断的情谊。陈世明和穆言灵再次重逢。

国防部:“台独”武装挑衅引战 终将自取灭亡

2025-07-14 18:45:00
7月14日下午,国防部新闻局副局长、国防部新闻发言人蒋斌大校就近期涉军问题发布消息。记者:据报道,台防务部门负责人近日称首支“海马斯”多管火箭导弹连成军,有效提升台军精准打击能力和整体防卫效能。此外,台防务部门批准从美国采购168辆M109A7自行榴弹炮。请问发言人有何评论?蒋斌:民进党当局企图“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