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蛋白的存在是影响慢性肾病好转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样也是衡量慢性肾病是否达到“临床治愈”的指标之一。通常慢性肾炎、肾综等类型的肾病早期,存在尿蛋白、尿潜血的症状,如果完全控制转阴则表明达到了临床治愈,几乎不会发展到肾衰竭。

但对有些肾病患者来说,尿蛋白却没那么“听话”,不是吃了激素用了免疫抑制剂就一定能转阴。有时候降下去了没过多久又反复了,反反复复一直达不到治愈。无法转阴受罪的不仅是患者,最重要的是肾功能就会遭殃,提高了慢性进展风险!
尿蛋白到底如何彻底“断根”?涉及到两个方面,都能稳定住基本上对肾功能的影响不会很大。

1、控制住肾脏的免疫炎症反应
尿蛋白流失的根本原因是肾脏发生的免疫炎症问题,那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蛋白的流失。抑制炎症反应,一方面是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组合,有效改善激烈炎症问题。另一方面是修复受损肾小球的问题。炎症反应会导致血液内抗体补体互相攻击,导致蛋白流失过程中伤及肾小球基底膜。
所以要根本控制蛋白尿,这两个方面都要重视,控制炎症反应是从根本上解决肾脏内部矛盾问题,而恢复受损肾小球问题是解决肾脏自身问题,弥补上这个漏洞,多余的蛋白才不会源源不断流失。
但很多人都是只控其一,而没有解决肾小球根本的问题,导致尿蛋白不好完全解决。一般两点都控制好的患者尿蛋白都能稳定住。

2、提升自身免疫对抗能力
肾病本身是免疫系统性问题,要彻底地稳定住病情,让尿蛋白指标及其他指标都得到有效的缓解,降低频繁复发的风险。既要解决肾病问题,同时也要解决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即免疫力缺陷问题。
多数患者肾病发生存在一些先天免疫缺陷,还有部分患者是后天不重视自身健康问题促进了肾病的发生。所以肾病治疗好转后,同时调节全身的免疫问题,提升自身抗病能力。停药减药后才不会频繁复发,甚至加重。这一点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
任何病情的治疗不是说只有吃药才会好转,停药就不用管了,我们的身体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不论是慢性肾脏病还是其他慢性病,都要有一个好的身体,才能维持得更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