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倾国倾城之姿,当属最为人熟知的“四大美女”,她们享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的美誉。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正对应这四位的故事典故。西施浣纱的“沉鱼”;昭君出塞的“落雁”;貂蝉拜月的“闭月”;贵妃醉酒的“羞花”。
西施,本名施夷光,春秋时期越国人。自幼随母常浣纱江边(就是在江边洗衣服),故又被称为“浣纱女”。
越国对吴国战争失利后,越王勾践采纳“伐吴九术”之一“遗美女以惑其心,而乱其谋”,于是找来了西施、郑旦二人,在土城建立美女宫,教她们礼仪、歌舞、容步,三年学成之后被献给吴王。
吴王夫差十分喜欢,筑姑苏台,建馆娃宫,将二女置于椒花之房,整日沉溺酒色,荒于国政。西施、郑旦二人夫差宠爱西施更甚,此二人忍辱负重,为灭掉吴国争取了机会。
吴国被灭后西施的结局有很多说法,有说复归浣纱,终老山林的,也有说沉江而死的。
其中沉江而死还有好几种沉法:
1.被范蠡沉湖
灭吴后越王勾践想将西施留在身边,范蠡坚决反对,他要越王吸取吴王教训,不能被美色诱惑。范蠡设计将西施骗到太湖中心,趁其不备将她推入湖中。
2.被吴人沉江
这是民间传说,说吴国被灭后,吴人将怒火发泄到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包裹后沉入江心。
3.被勾践沉江
勾践为了避免西施的美色反过来殃及越国,恩将仇报的赐西施沉江而死。
4.被越后沉江
越国灭吴后,勾践想将西施收入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担心西施祸害越国,于是便派手下,将西施包在牛皮袋子里沉入江中。
这几种说法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把西施看做了“红颜祸水”。
我认为“沉江说”是比较可靠的,沉江说的记载较早,墨子曾说过“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越春秋》也明确记载过,有道名菜叫“西施舌”(蛤蜊肉),据说就是为了纪念西施沉江。
如果西施结局真的是沉江,那古人所说的“红颜薄命”就不是“薄命”而是“人祸”。
当然最为流行的说法是西施被范蠡带走了,吴国灭亡当天,范蠡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委顿不堪的旧日情人西施,两人逃到太湖后,乘一叶扁舟,消失无踪。
苏轼曾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据说在山东肥城陶山,有范蠡和西施的墓。
典故
沉鱼之容:西施的美,鱼儿见了自行惭愧地沉入水底。或是鱼儿见到西施的美后,忘记了游水,然后沉到水底。
东施效颦:西施因心口疼,走路捂着胸口并皱着眉头,村里人都夸西施漂亮。东施见后以为此般便是美,于是效仿西施模样,村里人见后大吃一惊,以为来了什么妖怪。东施此为知其美,而不知其之所以美。
西施浣纱石:据说西施常浣纱之处,有一方石,只要西施去浣纱,方石便会自动沉浮,这使得西施浣起纱十分省力舒服。而且站在方石上浣过得纱,洁白光亮,柔软舒适,还有异香。(“浣”的意思是洗涤,“纱”是一种布料,也指代衣服。)
美中不足:西施脚大。
沉江泛舟:越后借口西施为“祸国之女”,派人将西施沉江,范蠡事先驾舟等在附近,暗中打捞,解救了西施后一起出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