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机器人女友》、《她》、《西部世界》......看多了科幻电影,你或许会好奇——
在生活中拥有一个AI伴侣,到底是怎样的体验?
AI伴侣会在未来,变得司空见惯吗?
42%的人愿意与机器人“发生关系”
在一项针对 1200 多人的调查数据显示,大约 42% 的受访者表示能够接受与机器人“发生浪漫的关系”。其中男性受访者群体中的数字高达 48%,而女性受访者亦有 33% 。
这个数据也许还并不能代表所有人对情感类型机器人的接受程度,但可预见的是,未来某一天,机器人/人工智能也许不仅会接替人类的工作,甚至可能影响人类的感情生活。
甚至,更进一步地——2050年之后,人类会和机器人结婚吗?100年后,机器人能够与人类生儿育女吗?
这些问题并不容易回答,他们关乎伦理,也关乎技术对人性的冲击。
针对机器人伴侣的诸多问题,一部名为《机器人伴侣》的纪录短片或许可以带给我们更多的思考。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如果你对性爱机器人的理解还停留在不会说话的、被动的硅胶玩偶,那么纪录片中介绍的产品也许会打破你原有的想象。
2017年,Realbotix公司推出了能说话、会调情的机器人“Harmony”。这款产品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相结合,是一款可以提供情感联系的机器人。一经推出,便迅速售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用户甚至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来调整机器人的性格,满足自己的口味。Harmony具备12种“人格特质”,比如害羞、性感、温柔等。

(Harmony App页面)
用户在与Harmony沟通、交流时,人工智能会通过交互不断学习,了解用户的情绪、偏好和行为模式,并做出相应的反应,从而产生一种亲密的幻觉。
机器人:最大的缺点是“完美”?
在《机器人伴侣》中,主持人走访了三位和机器娃娃共同生活的男性——
第一位男士离婚后,将娃娃当作“解决生理需求的对象”,他随意玩弄他的娃娃们,甚至“挑战过她们的承受极限”。
第二位男性在失恋后,把娃娃视为“精神生活的寄托”,他不顾家人反对和娃娃结婚,在戒指上刻下了隽语:人造之爱永恒。
第三位男性收藏了好几个娃娃,他把娃娃视为伴侣、宠物、女儿。生活中,他带着娃娃上街散步、和朋友聚餐,他的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机器人了。
对于他们来说,机器人伴侣既不会伤害自己,又可以满足自己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是一种“拯救”。
尽管如此,但机器人伴侣并非百利而无一害的。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英国森德兰大学性心理学博士海伦·多利斯科勒认为,如果人们花太多时间在机器人伴侣身上,会更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客体关系理论把“外界的人或物”,视为个体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比如食物满足了我们的食欲本能,一旦不摄取食物,我们就会饿得前胸贴后背。
食欲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当肚子被填饱,随之而来的性欲、安全感、被爱等需求,也会催着你去和更多的客体建立关系。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有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准,就是他整合客体关系的能力。
举个例子,有人可以通过“谈一场恋爱”,同时满足性欲、安全感、被爱的需求,我们可以说他的内在客体相对完整,拥有建立关系的能力。
有人却通过嫖妓、宅在家里、养宠物,分别满足性欲、安全感和被爱需求。
就像用很多箱子装载不同的心理需求,可内心并没有因此变得强韧。早晚有一天,他会因为箱子太多而崩溃。而机器人伴侣目前来看,也是其中一个“箱子”。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对于使用者来说,机器人伴侣能够充当理想恋人、宠物……既然一切需求都能被满足,我们也就不再有自我提升和成长的动力,更别说和真实世界的人有互动。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真实的关系总是会充满诸多不顺的。而这些不顺心,恰好就是个体成长的动力来源。
娃娃最大的缺点,是它们没有“缺点”。对机器娃娃的爱,也许会让我们失去维系亲密关系的能力。
一些人工智能教育家与学者坚决反对伴侣机器人的存在的原因也正在于此。
在他们看来,这会将人与人的关系,推向“分离”,远离“结合”。这种发展一旦极化,会解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种警示确实耐人寻味。
你,又是如何看待伴侣机器人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