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亚洲女性对于白皙皮肤的追求就像人类对于光明的追求,从未停止。从《诗经》中的“肤如凝脂”就能看出春秋时期的人们已经认为洁白柔润的皮肤是美的象征。文献中最早的化妆品名称“面脂”中就含有美白功效的中药成分——白芷。几千年来,美白产品层出不穷,但人们绝不满足,为了白可以全方位无死角地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脸基尼”就是在这样的呼声中成为时尚产品的。可以说,为了美白人们殚精竭虑。
难道脸上涂抹美白产品,再加外力“设备”的防护,人们就满足了吗?不!在美白时间要求越来越短的需求中,美白针、美白丸诞生了。它们真的管用吗?
一、皮肤颜色的由来
从医学角度看,皮肤的颜色是由黑素的数量、活性和分布情况决定的,黄种人皮肤内的黑素主要分布在表皮基底层,棘层内较少;黑种人则在基底层、棘层及颗粒层都有大量黑素存在;白种人皮肤内黑素分布情况与黄种人相同,只是黑素的数量比黄种人少。婴儿在出生后6 个月内会形成终身持久的肤色,因此,皮肤白不白,从半岁左右就能看出了。
提到黑素细胞,很多人认为说的就是黑色素细胞,其实不然。黑素细胞是合成和分泌黑素的树枝状细胞,其功能是分泌黑色素,并将之输送到皮肤细胞中去,形成机制如图所示。假如黑色素的合成出了问题,就可能出现白癜风,甚至白化病。
人体皮肤黑色素形成机制
当紫外线(到达地表的通常是UVA 与UVB)照射到皮肤上时,将引发大量自由基产生、炎症因子释放、胶原蛋白损伤乃至DNA 的断裂。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皮肤会产生大量黑色素来吸收紫外线,抵御以上损害,肤色会立即变得灰暗。肌肤还会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加班加点,制造出更多黑素,免得下次被打个措手不及。这种自我保护的“结果”会持续一阵子,意味着皮肤在晒后的几个月内都要比之前黑。
由此我们得知,皮肤的颜色主要由遗传决定,而日晒可以使皮肤暂时性变黑。这种暂时性黑素合成增加是一种保护性反应,人为抑制这种保护性反应,对于防止皮肤损伤、光老化和癌变都是有害无益的。
二、“美白丸”或“美白针”究竟能不能用?
合成黑色素的原料是一种叫作“酪氨酸”的氨基酸,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反应,最终形成黑色素。这些黑色素通过黑素细胞的树枝状突触,输送到邻近区域。抑制酪氨酸酶无疑可以减少黑色素的合成,也成为各种美白产品的关注热点。
以口服形式进行美白的“美白丸”和要以静脉输液形式进行美白的“美白针”,其中的共性成分是维生素C、维生素B、维生素E,谷胱甘肽、L- 胱氨酸和氨甲环酸,当然各家配方剂量略有不同,有的还加了一些所谓的植物成分。单看这些成分,的确有不同程度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合成的作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离开剂量谈疗效和安全性是完全没有意义的。换言之,怎样的配方和剂量可以达到疗效和安全性的黄金分割点,不得而知。
药品在正式上市之前需要做大量的临床前试验和几期临床试验,而“美白丸”不是药品,缺乏这些严谨的数据。而所谓的“美白针”,用的是维生素C 注射液或谷胱甘肽注射液,虽然这两种都是药品但适应证并没有美白,所以以美白为目的注射这些药品是超适应证行为,也是不合法的。如果有人为了宣传美白而在维生素C 注射液或谷胱甘肽注射液中添加其他成分,更是一种危险行为。
下面让我们来单独分析一下“美白丸”的主要成分。
维生素C
维生素C 有强大的抗氧化、抗自由基和抑制酪氨酸酶形成的作用,这一点已经家喻户晓,可是多大剂量的维生素C 既可以有效美白,又不对身体产生危害呢?正常人每天的维生素C 需要量是50 ~ 100毫克,过量摄取对身体是有害的,超高量的维生素C 可能会使人出现高尿酸尿症和高草酸尿症,甚至形成泌尿系结石。尤为严重的是,当机体习惯摄入大量维生素C 后,体内会产生相应的酶来分解,破坏过量的部分,起到一定的“自我调节”作用。若此时摄入量突然减少,破坏维生素C 的酶仍然在“工作”,就会造成维生素C 缺乏,出现出血、角化过度等症状。
维生素B
维生素B 家族包括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烟酸、泛酸、叶酸等十几个成员。其中维生素B2、维生素B3、维生素B6 与皮肤关系密切,而维生素B3(烟酸、烟酰胺)能够影响皮肤黑色素合成代谢,看似能起到“美白”的作用。可是,同样的问题来了,剂量!剂量!剂量!超量服用维生素B3 可引起消化性溃疡活化、糖耐量失常、肝损害及高尿酸血症,所以应当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维生素E
维生素E 是一种脂溶性维生素,其水解产物为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剂之一。尽管维生素E 对人体有许多好处,但也应对症下药,绝不能随意服用。长期大剂量服用可出现唇炎、恶心、呕吐、眩晕、视力模糊、胃肠功能及性腺功能紊乱等症状。
L- 胱氨酸
在口服谷胱甘肽 4 周的观察报告中,研究者发现口服会引起黑色素含量持续下降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也就是说,口服谷胱甘肽确实有一定美白效果。但文章最后做了关键的保守性表态:国际范围内,长期口服谷胱甘肽的安全剂量至今尚未明确,更未获准进行更多相关临床试验。
氨甲环酸
氨甲环酸能够模拟酪氨酸酶的结构,占据酪氨酸酶的位置却不发挥其促黑素合成的作用。这是唯一可以口服治疗黄褐斑的药物,治疗剂量为0.5 g/d,但不建议用于单纯的“美白”,对于由遗传决定的正常肤色没有作用。
综上所述,“美白丸”最大的问题在于:仅仅是把一些有理论上美白功效的成分放在一起,并没有人知道这样的组合和剂量长期服用是否安全有效,其实这也是众多保健品的硬伤。而且,假如我们一味地抑制黑色素合成却不注意防晒的话,实际上是削弱了皮肤对紫外线损伤的防御能力,还有可能增加皮肤癌和光老化的风险。
三、怎样美白安全有效?
防晒!防晒!防晒!
每个人天生肤色深浅不同,看看我们身体常年被衣服遮盖部位的肤色,就知道我们美白的空间有多大。严格防晒将最大限度地帮助我们无限接近最白的自己,同时延缓皮肤光老化的进程。
皮肤科医生的护肤课
“美白丸”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都缺乏临床证据,如果大家盲目使用,很有可能损害健康。真想让皮肤白,关键还是防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