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秦岭、太行山对于中国一样,俄罗斯也有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山脉,同时也被称为俄罗斯的生命线,它就是乌拉尔山!
乌拉尔山脉位于俄罗斯的中西部,呈现南北走向。
北到北冰洋喀拉海的拜达拉茨湾,南到哈萨克草原地带,绵延漫长2000多公里。它不仅将俄罗斯一分为二,同时也是欧洲和亚洲的陆地分界线之一。
它介于东欧平原和西伯利亚平原之间,山势普遍较低,平均海拔只有500-1000米,甚至在中部地区和平原几乎无异。
就算是最高峰,人民峰的海拔也只有1895米而已。
其实在漫长的地质史上,乌拉尔山地区曾是一个大地槽。
也正是这个大地槽,人们将它定义为欧亚大陆的分界线。经过上亿年翻天覆地的地质变化之后,大地槽演变成了山脉。
并且在欧、亚板块的相互挤压下,垂直隆起成为了如今的乌拉尔山。
乌拉尔山脉的面积极大,其中西面的坡度较为平缓,东面则要陡峭一些。
这也使得乌拉尔山两侧的动植物分布和矿产资源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坡降水量较多、气温较高,主要生长着阔叶林和针叶林,钾盐、石油和天然气储存量非常丰富。
而东坡降水量较少、气温较低,主要生长的植被是落叶松,阔叶林非常少见,蕴藏的主要是磁铁、铜、铝、铂、石棉等矿产资源。
不仅如此,就连生活在山脉两侧河流里的鱼儿也不一样。
比如山脉西侧河流里的鲑鱼闪着红光,而东侧的马克鲟鱼和折东鱼等都呈现银白色。
当初也正是通过对这些有趣现象的观察,才证实了乌拉尔山脉确实是亚、欧两洲的天然分界线。
乌拉尔山除了是亚欧大陆的分界线以外,还是俄罗斯境内多个共和国的国境线,同时也是整个俄罗斯经济和人口的分界线。
在西侧,也就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国土,集中了俄罗斯80%以上的人口和可耕种的土地;
而乌拉尔山以东的广阔的西伯利亚地区,由于天气极为寒冷、自然条件恶劣的原因,人口很少,称得上是世界上最地广人稀的地区。
除了在地理上的标志性意义以外,乌拉尔山对于俄罗斯来说还有重要的经济作用,甚至被人称为俄罗斯的生命线。
首先整个俄罗斯工业的核心:乌拉尔山工业区,就位于乌拉尔山脉的中部。
俄罗斯之所以将全国的工业中心设在此处,除了乌拉尔山丰富的矿产和金属资源外,还因为这里有着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廉价的劳动力。
从苏联时期开始,经过了几十年的经营,如今的乌拉尔工业区已经形成了发达的钢铁、冶金、机械制造、化工、能源等重工业产业。
整个乌拉尔工业区的重工业产值,占到了俄罗斯的84%。
除了这些重工业,乌拉尔山地区的科技实力也在其国内名列前茅。
这里有着211个科研院所,超过42300人的科研人员。
在乌拉尔联邦区,还有着63所高水平的大学。其在工业和科技领域拥有世界顶尖水平。
对于俄罗斯的国防,乌拉尔山工业区更是做出过突出贡献。
其中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就是二战时期的苏联工业转移计划。
在二战以前,虽然乌拉尔山工业区已经开始兴建,但是和其他老牌的工业区相比仍然有着不小的差距。
正是因为1941年纳粹德国对苏联的入侵,攻占了苏联西部广大的领土和重要的工业地区。
为了保存工业能力,苏联将大量的工厂紧急迁移到了乌拉尔山区。
从战争爆发到1941年底的几个月,就有着1523家大型工厂,从乌克兰、白俄罗斯和俄罗斯西部,移至乌拉尔山脉附近。
而在此后的苏德战争当中,乌拉尔山工业区火力全开,生产了众多坦克、枪支、炮弹等武器装备,为苏联打赢反法西斯战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乌拉尔联邦管区的首府:叶卡捷琳堡,距离莫斯科有着1800公里的距离,相当于我国从北京到重庆。
如此远的距离之下,乌拉尔地区还能成为俄罗斯的重工业中心,并且发展得越来越强大,这都离不开它的另一个身份:西伯利亚铁路中转站。
在沙俄时期,俄罗斯通过不断的扩张,占领了广大的西伯利亚地区,成为世界上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
但是由于乌拉尔山脉的阻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乌拉尔山的西部和东部联系并不紧密。
西部是繁荣富裕的欧洲,东部是荒凉贫瘠的西伯利亚,完全就是两个世界。
18世纪中期,随着工业革命的浪潮席卷世界,修建铁路成为各帝国主义国家振兴经济的必须手段。
也就是在此时,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铁路法令,修建了从乌拉尔山原料区到中央工业区的铁路。
到了19世纪末,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继位,又将横贯乌拉尔山西部的铁路,向东修建到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
整条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非常艰苦,不仅花费了沙俄政府数十亿的卢布,更有无数的贫苦农民,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
前后共用13年的时间,这条铁路才算通车!
乌拉尔山东、西部的贯通,让西伯利亚不再像是被遗弃的孤儿,被排除在俄罗斯核心之外,也让乌拉尔山成为横贯欧亚大陆的交通枢纽。
当然即使有了西伯利亚铁路的连接,这里仍然人口稀少。
除了南部和东部有少数几个城市外,绝大部分地区还是荒原,哪怕自然条件相对没有那么恶劣的远东地区,也只有不到600万人口。
而且这些人还主要都居住在黑龙江流域的外东北地区。
俄罗斯对这里的开发,或许可以大开脑洞,找找别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