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中央提出“京津冀一体化”概念,指出:京津冀地区地缘相接,人缘相亲,地域一体,文化一脉,完全可以实现一体化。
2013年5月,河北省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意见》,提出:做大保定城市规模,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
2014年5月,中央发布《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京津冀协同发展,京津保地区率先联动发展。《纲要》释放强烈信号,保定作为京津冀发展“第三极”。
2017年4月,正值中国“天元九运”地运开启年,雄安新区犹如春雷炸响横空出世。京津冀协同发展宏伟蓝图日渐明晰。保定顿时站在的风口浪尖。
雄安新区主要由保定雄县、容城、安新三县及部分周边区域组成,且被赋予副省级管理权限。雄安新区三县暂由新区托管。
雄安新区作为功能区,主要承接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金融部门、央企总部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雄安新区本质上就是全国政治副中心。
雄安新区作为功能区而非行政区,其主体城市就是也只能是保定。所以,雄安新区事实上是保定新区。雄安新区三县行政区划仍属保定。
中央在保定设立雄安新区,目的主要有四项: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解决北京“大城市病”;消除环京津贫困带,维护首都政治安全;探索新型城镇化发展路径;平衡南北经济差距,保证国家长治久安。
雄安新区为什么设在保定?中央主要基于四个方面的考虑。
一、地理位置
中央设立城市新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距离不能太近,也不能太远。太近容易形成“摊大饼”,太远交通不便,不利于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
北京北部和东部为燕山山脉,西部为太行山山脉,三面环山,只有南部为一望无垠的华北平原。设立城市新区,只能向南部发展。
保定“北控三关,南达九省,地连四部,雄冠中州”。历来作为京畿首辅和北京“南大门”,首都“护城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
保定距离北京和天津分别140公里,雄安新区距离京津分别110公里,完全可以形成30分钟交通圈。而且雄安新区三县地质条件优良,具备一定的战略纵深。
保定群山西峙,众水东瀛,西倚太行,东视渤海,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十分便利。而且白洋淀作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自然条件非常优良。
雄安新区三县开发程度较低,非常便于规划建设,是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不可多得的理想地区。
二、历史因素
保定具有3000年建城史,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明清时期为直隶总督署所在地,民国时期为河北省省会,建国初期为河北省省会。保定历史上与北京相伴而生,“永保大都,安定天下”由此得名。
保定历史上一直是“北方三雄”之一,素有“北京城、保定府、天津卫”之说。京津保三角地区构成互为犄角,三足鼎立之势,容易建设大首都经济圈,改变华北地区地理经济结构。
三、文化原因
保定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文化发达。保定辖5个区、15个县和四个县级市,是我国下辖县级行政单位最多的地级市。
保定市域人口数量1155万,人口人口总数位列全国第八。我国普通地级市中只有山东临沂、江苏苏州总数突破了一千万。
保定还是我国高等院校最多的普通地级市,高等院校数量18所,本科院校数量10所,位列全国前30位。未来承接更多北京部署院校,高等院校数量将会进入前10名。
保定作为我国北方重要文化中心之一,是河北梆子、北方昆曲、保定老调和清苑哈哈腔等北方主要剧种的发源地,历史名人众多,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四、现实需要
2013年,北京上空雾霾笼罩,环境压力凸显。由于北京面临交通拥堵、资源短缺、人口庞大、房价畸高,解决北京“大城市病”迫在眉睫。
由此,中央提出:北京作为全国首都,未来只能保留四个中心“行政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其余都要疏解到通州北京政治副中心和雄安新区全国政治副中心。
通州和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两翼”。北京直属单位疏解到通州,中央部分直属单位疏解到雄安新区。
保定作为雄安新区的主体城市,从行政区划上是保定新区,从管理体制上是河北新区,从承接功能上是北京新区。
保定正在全力构建京雄保一体化,加快补齐“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两个“短板”。保定和雄安新区“统筹、协调、融合、错位、一体化”发展,最终唱响保雄“双城记”。
保定与雄安新区融合,优化完善雄安新区管理机制和管理体系,分阶段、分步骤,稳妥有序推进雄安新区向城市管理体制转变。
未来整个保定作为北京新区,形成北方重要经济中心,打造华北地区“第三极”,保定与天津共同拱卫首都,形成京津保经济圈,振兴我国北方经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文化因素和现实需要,中央为什么要在保定设立新区。